矿难发生之后,幸存矿工及家属即被封口;校车出事之后,学生家长即被封口;“负面事故”发生之后,前往采访的媒体记者也常被当地政府施以红包“封口”。近几年来,这种事情屡屡出现,出现事故,首先被提上议程的不是弥补挽救,而是欲盖弥彰。在许多官员眼中,记者只是宣传工具,新闻只是陪衬花边,有则锦上添花,无则万事太平。可当“喉舌”内部兀然生出一根尖刺,并要染指自己那一亩三分地时,各种威逼利诱的手段就轮番出动了。
这一次被当地领导称作“误会”的冲突,源于中国周刊记者到南皮县采访非法取土破坏农田一事。采访受到阻挠骚扰,将要离开时又被扣押在国土局办公室不让出境,南皮县相关领导一直把这名记者看做专门来“捅娄子”的麻烦制造者。(12月27日《京华时报》)
到底存不存在“非法取土”,到底有没有“破坏农田”,这些事情都还没有媒体报道,可以肯定的是当地并不想让这件事情出现在新闻纸上。于是,国土局相关领导自行其是用“封口费”对记者公关,伴随那张盖有公章的公函在微博上曝光,这个既严肃又搞笑的“危机处理”却让南皮县的网络知名度事与愿违地提高了。
不用去嘲笑地方官员跟不上时代、不懂得网络、不熟悉网民,丑闻一件接连一件被曝光,说明微博的刺激只是在一时一地形成事后压力。政府需不需要被社会和媒体监督,官员能不能阻挠记者采访,备受争议的公共事务该不该公诸于众,这些答案明了的基本问题一再出现,恰恰能让我们看清地方政府和官员们在网络世界里“丑态百出”的思维源头。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封记者之口易,闭全民之嘴难。一沓钞票或许能在职业精神欠缺的不良记者身上凑效,但封不住地方官员渎职的真相,封不住公共利益遭受侵损的罪行,更永远无法封住人民批评指责的嘴。如果地方大小官员们依然摆脱不了对“权力在阳光下行使”的恐惧、监督政府的权力制衡机制没有形成,就算他们通晓网络,也只是学到了更高明的搪塞技术。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