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的“两条线”都得守住

2012年12月24日 09:14   来源:中国网   谭浩俊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2日在北京闭幕。会议强调,要“守住一条底线”,即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限制或者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

  一条“底线”,一条“红线”,构成了中国农村土地的基本框架。特别是“底线”,不仅关系到土地的有效利用和合理保护,而且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关系到全面小康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虽然经济总量已经跃升世界第二,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但是,与13亿人口一结合,其“含金量”就没有总量反映的那么好。这其中,农民和农村是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只要农民收入达不到城市居民的水平,只要农村经济还停留于现有水平,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就会受到影响,富民强国目标的实现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守住“底线”,让土地的稳定性增强、利用率提高、效益提升,显然是目前农村土地问题最紧迫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只要这条“底线”能够守住,只要土地能够依据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满足农业发展规律、符合农民利益需要,就要让土地“活”起来,让土地经营权“灵”起来,让有能力和水平的农民“动”起来。

  不能限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毫无疑问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农村集约化发展水平、稳定粮食生产、增强农村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手段。因为,“分田到户”的土地承包体制,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实践、发挥了积极而重要作用、保障了中国城乡居民基本生活水平提高以后,也到了需要转型、需要升级的阶段。特别在农村已经开始呈现“空壳化”、“农业劳动力低效率、低水平化”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土地的集约经营、规模种植、现代化管理,已成为十分紧迫的一道课题。不然,粮食问题、农民收入提高问题、土地有效利用问题,就会成为农村和农业工作的一道难题,并成为全面小康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瓶颈。

  按照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化建设将成为未来若干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步骤之一。而在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如何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也将显得越来越重要。

  所以,不限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让土地流转到有能力和水平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粮食种植水平、增加粮食产量的“能人”手中,让土地集约化经营和规模种植,是各级都必须认真思考、并积极推动的一项重要工作。而从当前农民对待土地的态度与认识来看,多数农民实际已经逐步习惯土地的自然流转、习惯将土地交给“能人”,而他们不仅可以从土地流转中获得一块收益,而且可以在如何致富上有更多选择。更重要的,土地可以在这样的流转中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减少各种抛荒等自然性荒废与浪费。

  而不能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则是对应于不能限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的又一根本举措。因为,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各地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以强制手段征用农村土地、侵占农村土地、侵蚀农民利益的现象也是十分严重的。而在这种侵蚀中,土地的浪费与损失现象也是十分严重的。所以,不强制流转农民承包土地,也是确保土地不流失、确保粮食生产不受影响、确保农民不失地的根本手段。

  土地是农民的命,没有了土地的农民,就等于失去了生存与发展的根。通过合理流转,让农民在不失地的情况下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是目前境况下最合理、最有效的一种手段,也是有效保护和利用耕地的一种手段。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不能限制或者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作为农村工作的一条“底线”,可谓抓住了农村问题的实质,控制了土地问题的根本。如果这条“底线”不被突破,并在“底线”允许的范围内对土地进行有效利用与保护,那么,不仅农村工作将迈上一个新台阶,农民将获得一条新的发展之路,18亿亩的土地“红线”也将牢牢被守住,可谓一举多得。

  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农民和农村问题,都会是中国发展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之一。如果能够做好土地“流转”这篇文章,把土地的“活力”释放出来,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让土地与农民的关系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耕种与生活,那么,中国的农民和农村工作,不仅不会成为拖累,反而会变成动力和促进器,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中国需要这样的变革,更需要这样的开放思维。十八大提出的“收入翻番”目标,也需要用这样的变革和思维来实现与保障。

  总之,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不管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怎样的变化,“两条线”都要守住,都不能突破。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战术。\

(责任编辑:周姗姗)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