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现代化滞后,经济社会体制中最突出的矛盾仍然是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明显。
专家认为,长期以来农业发展水平落后,资本、人力等资源要素从农业流出,并出现农地非农化、务农老龄化等影响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现象。下一阶段,应切实采取措施增强农业对于要素的吸引力,让更多要素流向农业,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单位产出,补齐农业现代化发展短板,真正实现四化同步发展。
首先,应理顺农产品价格和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提高农业投资回报率和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强农业尤其是关乎粮食安全的上游种植业对资本的吸引力,用资本带来的生产技术、管理理念改造传统农业。正如会议指出,面对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高风险、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新阶段,要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不断理顺农产品价格,让农民种粮务农获得合理利润,不断增加农业补贴。
当前资本入农并不鲜见,但真正从事粮食生产的并不多,有的甚至以生产粮食为名圈地从事其他业务,这与粮食生产的投资回报率较低有一定关系。据农业部统计,2011年小麦、水稻、玉米三种粮食每亩净利润分别仅为118元、371元和263元。当然,资本的逐利本质必然导致其在监管和制度缺失的情况下为了经济利益铤而走险,因此,还必须设定门槛、加强监管。
其次,应培育新型农民,增加农业人力资本投入。当前,由于务农收入较低,农业劳动力结构性不足问题突出,农业发展“后继无人”。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要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关系长远、关系根本的大事来抓,通过政策吸引、技术培训等措施,培养造就一亿左右的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
专家认为,素质和能力提升了的新型农民对于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必须投资农民的教育,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只有这样才能运用更为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国外经验显示,如果农业生产效率足够高,完全可以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应进一步推动农村改革,在增加务农收入的同时,开辟新的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鼓励土地经营权转让、入股、转租等多种形式流转,让土地集中到农业能人和龙头企业手中,农民则转变为农业产业工人或者农业企业股东。正如会议要求,要在“收入倍增”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
第四,为避免农民失地后引发社会矛盾,应逐步缩小甚至消除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让农民消除后顾之忧。在推进城镇化、让农民市民化的同时,也让优秀的人才愿意留在农村、甚至从城市进入农村。会议强调,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维护好农民合法权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在农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应切实把农业现代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对待。可以预计,随着惠农政策的力度不断加大和资源要素向农业配置的倾斜,农业必将焕发出更新的活力。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