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淮北读者反映称,该市部分机关事业单位以植树造林、造福民生的名义,发出资金募集令,变相搞强制捐款,当地干部群众对此议论纷纷。当地知情人士向记者介绍说,今年10月,淮北市政府与安徽省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力争到2016年新增森林面积30万亩,建成省级森林城市。(12月10日《中国青年报》)
这些年来,强制捐款屡见不鲜,且往往是变相的,打着“自愿原则”的幌子,却以各种方式逼迫你不得不“自愿捐款”。淮北市相关部门显然也深得“真传”,在打着“募集资金采取自愿原则”的幌子下,执行时却大大走样:比如淮北市人社局明确提出捐款标准,机关事业单位正县级500元、副县级400元,科级及以下200元。
不仅如此,当地红头文件还要求,各单位要在11月27日前完成募集任务,并张榜公布捐款人员名单3天。在政绩压力下,谁还敢不“自愿”呢?各单位能否完成捐款任务,关系到年终的政绩考核,能否升迁或者保住官位,在此一举。而对于普通职员来说,更是与切身利益相关,就教师而言,捐款与年终考核挂钩,关系到绩效工资。
政府重视绿化,并将绿化工程作为民生工程来抓,这固然是一件好事,谁都希望城市能够被绿色装扮一新,能够因绿化而呼吸到更加新鲜的空气。但问题是,民生工程究竟该怎样建设?是用行政手段强制干部群众捐款的方式?还是一步一个脚印发动民众积极参与?
显然,前者更能保证这项民生工程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从而更加高效地推进工程的进展。而一旦实现“省级森林城市”的政绩目标,在现有的政绩考核机制之下,淮北市也必定能够受到上级领导的嘉奖,一部分领导干部将因此而得到升迁机会。然而,纵然能够赢得政绩光环,也终究难获得民意的肯定,最初设定的民生工程目标只能是地方政府的一厢情愿,甚至只是追求政绩的形象工程,与民众实则毫无关联。
倒是当地网友的质问颇值得为政者深思,“民生工程为何搞得怨声载道?一再搞变相强制捐款的城市,还能有多少文明?”如果民生工程不以民意为意,丝毫不顾及民众心之所想,这样的民生工程还有多少“民生”味道?而不以民众评价为关键衡量标准、肆意践踏欺凌民意、令民众倍感心寒的政绩光环,又能有多少含金量?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