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2012年。历史惊鸿一瞥,时代波澜壮阔。
如果说,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犹如阐释中国、观照中国、理解中国的“基因密码”,那么,刚刚闭幕的十八大,无疑是为中国制度接轨世界、为中国未来构架基础、为中国明天储蓄能量、为中国格局探索道路的核心节点。正如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和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德国《世界报》所言,“十八大召开将为中国未来十年发展指明方向”。
从十年前的“中国崩盘论”,到十年后的“重读中国”,即便在华尔街的萧瑟与欧债危机的纠结后,悲观的西方学者多还是选择了乐观看中国。过往的十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0.7%,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时代;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1.8倍,迎来生活水平新提升——而今天,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更发布题为《展望2060:远期增长的全球视野》报告,预测中国最早将于2016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也许正是有了这些变化,十八大才会成为BBC的头条报道,世界才会那么急于“读懂中国”。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读懂中国的关键词太多太多,但回顾十年、三十年、九十年、乃至一个多世纪的中国历史,也许没有什么比“改革开放”四个字更印象深刻、更直抵人心。细心的媒体做了统计,“改革”一词,在胡锦涛同志的十八大报告中被提到了86次,其中两次提到“全面改革”,5次提到“深化改革”。变革是一种创新之举,“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并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作出的部署;变革更是一种破题之举,“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但“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诚如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前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所言,中国目前面临改革与危机赛跑的严峻局面,改革可能有“副产品”,但不改革,风险更大。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地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并明确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全党全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如果说30多年的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统领社会发展的蓝图与桥梁已经构建成型。理论创新在先,实践变革在后,无论是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还是民主法治的持续进步,无论是文化改革发展的全面推进,还是社会事业的民生优先……思路决定出路,理论决定结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更稳妥科学的改革开放,必将真正激发起各民族的正能量。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立足并矢志于“人民幸福”的改革开放。从当年的两个文明到三位一体,从四位一体到今日的五位一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亦是“以人文本”。改革是制度的变革,更是人的涅槃;开放是格局的打开,更是人性的张扬。正如十八大报告所言,“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有人说,这是一份把“人民”举过头顶的报告,从这里,你能找到中国改革开放新征程的价值旨归与顶层设计。为改革而改革,还是为人民而改革?这已经不是问题,也正因为高举着“人民”的利益与诉求,改革与开放才那么地相辅相成,在中国呈现出活力四射的发展范式。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支撑下的改革开放。诚如党报所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愈加成熟、愈加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强底气,也让世界看到了不断谱写壮丽篇章的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走向未来”。毋庸讳言,“软柿子”已经捏完,改革开放的路上,剩下的多是“硬骨头”。棋行中局,改革在给中国带来巨变的同时也带来思索: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任务——下一个十年,改革开放如何续写辉煌、如何推动中国永续发展,我们需要这样的自信打气、需要这样的自信加油。
九万里风鹏正举。“美丽中国”的未来蓝图已经绘就,更加协调、更加系统、更加成熟的改革开放格局已在谋划,十年后,或者更多年后,当我们回望2012年的11月,应该可以自豪地说:那是以改革开放的姿态定调“美丽中国”的最强音!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