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文若:“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回应公众迫切诉求

2012年11月11日 04:12   来源:中国经济网   

    8日上午公布的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中共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11月8日新华网)

    十八大报告出来后,各方都在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最关心的莫过于自己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毋庸置疑,十八大报告中提到的“居民收入倍增目标”真切地回应了国人对于收入不断增长的期待。

    众所周知,党的十七大以来,“调低、扩中、限高”成为了中央政策的主基调,即调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阶层、限制高收入群体的收入过高增长。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具体举措:废除农业税、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这都显示了决策者对人们收入增长问题的高度重视。

    但应当看到这些政策的效果还没能完全满足国人的期待。由于体制机制还不完善,行政垄断大量滋生“灰色收入”,人们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广受诟病;由于市场准入机会不均等、垄断部门坐享厚利,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愈发艰难;由于户籍等制度不合理,农民难以分享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收益……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为国人最为迫切的诉求。

    在十八大报告中,针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首次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前者是人民生活指标,后者是经济总量指标,这两个指标的指导性、方向性更加鲜明,尤其是将人均收入翻一番指标写入党代会报告,彰显出国家今后会更注重百姓生活幸福度。

    有人把它称为中国版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历史经验可资借鉴,二战后,日本政府出台了兼顾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计划(也就是“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并得到有效执行,其后十年,日本国民收入年平均实际增长率达11.5%,形成了近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使日本有效地转变成为一个消费社会。

    当然,与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相比,我国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不仅是一个“经济增长指标”的计划,而且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平衡、稳定、协调发展的综合计划。

    要实现中国版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限高”层面上,要深化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消除灰色收入产生的“温床”;在“扩中”层面上,要在减税、优化创业环境、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打破垄断等方面有所作为;在“调低”层面上,要在继续完善公共服务的基础上,消除劳动力流动障碍,在户籍等制度的改革上取得突破。

    更重要的是,还要通过原每个人的市场权利、不断放开市场管制、制约政府官员的寻租空间、实现充足的市场化竞争来均衡贫富差距。只有正视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根源,让政府之手有所为、有所不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行进。希望这一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能尽快地健康实施,让普通人都能实现体面劳动、尊严生活。(荀文若)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专题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