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建筑“东方之门”被网友调侃为“秋裤”走红后,媒体采访了大楼主人杨休。杨休提到自己过去和现在都不缺钱,未来将在中国的几个发达城市再建四座东方之门。(11月5日西部网)
如果一座建筑被公众不喜欢以至恶搞,那再来四座,公众会作何感想?这个问题其实需要换一种解读,“秋裤”该不该当作一种审美现象——建筑商用自己的钱,审自己的美,需要公众来认可吗?
事实上,“秋裤”怪不怪异,该不该建,是不是不差钱就能建,公众并没有话语权。我们所习惯,在某一天突然发现城市落下一个怪诞体,然后眯眼咂摸接着上班。尤其像“东方之门”这类建筑,属于开发商投资主导范围,看起来与公众生活更是没有边际,公众好像只有凑热闹挤墙角的份。
按道理讲,地标建筑分为两种,一种是政府主导的公共设施或者城市雕塑,这时建筑就不能是权力美学的产物。既要体现城市独有的文化特色,而且要得到公众认可,更重要的是在细节论证、财政预算和意见征求上面,都要慢慢来,以体现集思广益、民主心态。另一类,就是开发商主导,比如“东方之门”,一些业内人士“对结构形式和风格充满赞美”,更何况有“世界第一门”等七大最,看起来不必问问百姓。
开发商“不差钱”,想建就能建吗?试问它如何过了审批这一关,城市规划者如何被开发商打动,如何权衡开发商的喜好与公众口味?“东方大楼”就是经过招标、论证的,这其实意味着一定程度上它需要符合群众审美学。
公众不可能事无巨细都要过问,但这并不意味着,城市规划管理就完全可以弃群众审美于不顾。其代言者是审批部门,问题只在于,审批者是不是愿意代言公众口味。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