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统筹城乡的重大战略举措

2012年11月05日 00:00   来源:南方日报   傅 晨

  统筹城乡发展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相当长一个时期,由于“重工轻农”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调整,使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城乡发展差距非但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反而扩大,形成严重的“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一般表述为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其中“农民问题”是指农民收入增长落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农业问题”是指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城乡产业发展差距过大;“农村问题”是指农村社会发展落后,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发展差距过大。“三农问题”是城乡发展差距过大的写照,城乡发展不平衡加剧,成了制约我国经济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党的十六大清理了“重工轻农”的经济社会发展思想,首次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稍后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明确指出中国现在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至此,统筹城乡发展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抓手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找到工作抓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贯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作了全面和深刻的论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首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其次,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三农”工作,推动全面治理和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包含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等创新内容的综合系统工程,覆盖了“三农问题”的主要方面及其相互联系,提出了治理和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为全面治理和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一个宽阔的平台。最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改革以来,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需求不足问题,实质是农村需求不足,根源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有效提升农村需求水平。一方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提高农民消费水平。

  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生产发展,就是建设现代农业,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生活宽裕,就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乡风文明,就是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技能培训、卫生事业、文化事业等社会事业,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村容整洁,就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管理民主,就是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它不是农民、农村单方面的事,必须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一,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变化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第二,全面深化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深化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管理制度,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征地制度、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第三,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科学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作者系华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社会科学部主任、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