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艰苦奋斗,中国决不能丢的精神

2012年10月29日 09:00   来源:环球时报   社评

  中国社会还需要艰苦奋斗精神吗?现在很少有人谈这个话题了,讲国家应创立完备的福利体系显然更受欢迎。后一种主张当然是对的,它是中国人不断努力的目标和回报,也是中国国家应有的民生理想。但千万别忘了,对我们这个底子很薄的大国来说,艰苦奋斗如果不说永远,也仍将是很长时间里帮我们实现一切美好愿望的关键性社会精神。

  由于建国初期中国对艰苦奋斗的高调倡导,一些人误以为这个精神是“社会主义专有的”,是意识形态口号。错!艰苦奋斗精神是全世界各大国成功背后的社会精神支撑,比如欧美国家早期的清教徒精神推动了社会前进,而清教徒精神与艰苦奋斗精神有着高度重合。

  在各国制度都大致摆脱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束缚后,现代国家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精神力量的比拼。欧洲的清教徒精神首先溃败了,福利主义占了绝对上风。大多数欧洲人就像一锅温水里的青蛙,技术能力不如美日,勤奋敬业不如东亚,他们的懒惰已经融进很多国家的制度里,只有德国等少数国家似乎例外。

  美国人的奋斗精神把那个国家带向世界巅峰,直到今天还在相当程度上保持了创业和创新的活跃。但“发达病”也开始腐蚀美国社会,联邦政府靠举债维持福利财政,华尔街把金融搞成接近赌博游戏的极端,同时制造业的实力大减。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一些主流媒体惊呼:我们该重新干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了。

  一些日本老一代创业者感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日本人勤奋、敢闯,创造了经济奇迹,今天日本年轻人的吃苦精神要差多了,这是日本衰退的根源。东芝前董事长西室泰三认为,今天的中国社会很像经济起飞时的日本。

  然而中国自己也在变,随着财富的积累,奢靡之风逐渐流行,比理想、比作为逐渐被比车比房比钱甚至“比爹”取代。对国家福利期待的增长过快,大大超过国家福利的实际建设能力,舆论对励志的宣扬已经远远小于对国家福利发展过慢的批判。

  国家福利的确应更快上台阶,但全社会应当清楚:中国迄今的财富积累决不可能使它成为高福利国家。奋斗精神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改善命运最可靠的人生态度,也是国家强大得到源源不断民间动力的源泉。

  艰苦奋斗不是要继续穿打补丁的衣服和吃糠咽菜,它是一种自觉的追求和励志,是让人生以创造和奉献成为主基调的精神状态。对国家来说,它代表了积极向上和生生不息。今天的中国有了和平和初步繁荣,但我们唱国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时仍很有感觉,并不想去改它,道理是一样的。

  社会层面的艰苦奋斗精神必须与国家层面的福利创造同为推动中国前进的两个轮子。让福利主义驱赶、战胜艰苦奋斗精神,这个国家的改革开放局面就会被釜底抽薪,直至瓦解。中国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未来竞争,社会精神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核心、关键。

  中国的体制改革应促进艰苦奋斗精神的回升,而非相反。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打破社会阶层的逐渐固化,给人们通过个人奋斗改变人生创造更多制度通道。全面上升时期的美国曾向世界奉献了“美国梦”,如果中国是继续快速发展的,以个人奋斗为核心的“中国梦”必须发出令世界羡慕的光芒。▲ 

(责任编辑:周姗姗)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