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声音”首轮10场全国巡演 如何唱成好产业?

2012年10月24日 08:48   来源:人民日报   曹玲娟

  阅读提示

  10月23日,点开百度新歌排行榜,《中国好声音》的学员在TOP10中强势占据七席。吉克隽逸、梁博等名字依旧是媒体“宠儿”,而关于下一季的种种猜测也在不断发酵。如此热度不减,不仅令12月启动的首轮全国巡演“未开先红”,也让主办方对举办音乐节、筹备专辑等后续计划愈增信心。

  即使对选手背景、导师评判、广告插播、决赛结果等不乏争议,但作为“收视王牌”,《中国好声音》至少“把一些高层次观众拉回电视机前”。而在国内电视界争相引进国外节目版权之时,《中国好声音》所选择的制播分离、协议分成、捆绑合作、资源整合、产业开发等运作方式,也创造了原版节目“本土化改造”的一个“高产样本”。

  落幕与开始

  不甘心只做节目,要做音乐产业链“发动机”

  “节目的成功只是第一步。”这是《中国好声音》对自己的定位。据节目组透露,从12月到明年春节前,“好声音”将上演首轮10场全国巡演,国际巡演也将于春节期间启动。此外,“中国好声音”国际音乐节、筹备音乐专辑等系列方案也在计划之中。

  面对这张“时间表”,很多人不免想起7年前的《超级女声》。在“好声音”主创者看来,他们从“超女”的经验教训中学到了很多。“我们一开始就没想着只做一档节目,而把节目当成巨大音乐产业链的一个发动机。”“好声音”幕后团队、星空华文传媒旗下的灿星制作公司总裁田明说。

  如此说来,灿星公司在下一盘更大的棋。有业内人士对媒体表示,中国文化产业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运作规律,内容策划、制作、播出、广告经营、后续开发等环节需要无缝对接。而拥有制作《中国达人秀》经验的灿星公司,显然深谙此道。据介绍,《中国好声音》自8月21日起节目广告就已达每15秒50万元,勇夺国内电视节目之冠。决赛之夜的广告位拍卖更创造了中国广告单条价格之最——每15秒116万。经初步统计,这档节目仅其所获的广告收入即达2.5亿元左右,还不包括被认为潜力巨大的彩铃、演唱会等众多衍生产品收益。

  而在“中国好生意”之外,签约学员能否通过经纪公司的运作获得良好发展,目前而言尚无答案。但至少,田明强调,“我们不会做很多过去司空见惯的短视行为”。还有艺人总监宣称,“好声音”学员最终所签的合同,是他所见过“最为宽松的”。该公司宣传总监陆伟更是坦言,“我们与导师的合作模式,并不局限于这几期节目,而是整个后续产业链的共同打造。”这种长期投入的模式,无疑将明星效应更大程度地释放。

  偶然与必然

  敢于签对赌协议,源自“紧密捆绑式”合作模式

  客观来看,一档电视节目是否成功,迄今可量化的标准仍然只有收视率。《中国好声音》的收视率自开播以来一路飙升,到决赛之夜更是达到了惊人的6.1%,同比超越曾创造收视顶峰的《中国达人秀》。

  如此奇迹,恐怕连主创者自己也未曾料想。毕竟在节目开播前,既无播出“婆家”,也无冠名赞助。抱着“裸奔也要上”的决心,灿星公司与浙江卫视签下了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份对赌协议。

  这份对赌协议,将2%收视率定为“生死线”。这意味着,如果“好声音”的收视率超过2%,则灿星公司参与浙江卫视的利益分成,将获得七成广告收益。否则,广告商的损失由灿星公司单方负担。

  截至目前,地方卫视中收视率能破2%的娱乐节目屈指可数。但《中国好声音》总导演金磊却表示,允诺2%的收视率高位,是分析后的结果,而现实也印证了他的信心。节目播出后,通过大量的微博营销、口口相传等传播手段,收视率很快冲破2.8%、3.09%,甚至连续突破4%。

  作为“舶来品”,《中国好声音》源自荷兰的一档节目——《The Voice》。近两年来,购买原版节目版权,已成为中国电视业界的一种风尚。虽然从客观上带来电视制作理念的提升,但失败的先例同样存在。

  “国外电视制作已经进入工业化、标准化阶段,而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很容易丧失标准,跟着感觉走,类似于作坊式。”田明认为,“好声音”在国内首度真正实践了制播分离模式,从根本上确保了节目质量。

  以往,中国电视台通行的制播分离,即电视台根据节目样片估价后一次性购买,制作单位会为了获得收益尽量压低制作成本,节目难免粗制滥造。按陆伟的说法,《中国好声音》“紧密捆绑式”合作模式,“优势在于上不封顶,节目收视率越高,双方获取的利润越大。为了更高的收视率,就必须提高节目的品质,制作成本上不会吝啬”。

  当然,这种模式也意味着,节目一旦不成功,亏钱的风险就很大。金磊宣称,《中国好声音》3年版权费仅占投资的零头,“投入近亿元,在目前体制下这是任何一家电视台不可想象的”。浙江卫视节目中心主任陈伟如此介绍:光是一套音响就花了2000万左右,比电视台做一场跨年演唱会的经费还要多……

  所幸,高投入换来了大收益。不少广告商心甘情愿捧着巨款,等待着在片头由主持人用越来越快的语速带来一瞬而过的报幕……有专家表示,随着电视产业链的成熟和市场的逐步开放,《中国好声音》这种“高投入高产出”的方式,将带动未来电视节目市场的洗牌。

  外壳与内核

  国际模式非万能,有人文价值的娱乐才有市场

  从之前的模仿“欧美日”到主动购买版权,从“山寨”形式到引进模式,以“好声音”为代表的“本土化改造”,展现着中国电视团队的前行。

  但田明强调,最重要的是“能够消化吸收理解国际模式”。在他眼中,“国际模式是给你一个‘套’,是一个渠道、工具,关键是怎么用。再好的东西都要落地,必须要和自己结合起来。”

  选秀节目在中国发展至今,正经历“七年之痒”,各种煽情、毒舌等手段的重复令观众厌倦;同样,流行音乐在中国也长期处于低谷,也需要《中国好声音》导师口中“正本清源”的节目。“这些都是市场机遇。”田明分析。

  而金磊认为,所有有力量的、有价值的娱乐,都应该是人文的。“这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回归,把对人的尊重放大,契合这个国家、这个时代老百姓的特质。”

  有专家分析,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深层的是人的变化。“人”的意识的苏醒,独立人格的发展,一代比一代更明显。这也是“真人秀”类节目在国内接连成功的重要原因。

  10月3日至28日,“好声音”在广州驻场演出。田明介绍,灿星公司计划发掘出“好声音”未来最大的产业链价值。“我们会在全国知名的连锁的演绎酒吧中,举办被称为V—house的驻场演出。”

  “让我们兴奋的不是收视率,而是看到这个巨大的音乐市场。我们要颠覆以往音乐公司运营模式,做出不一样的东西出来。”田明说。

(责任编辑:周姗姗)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