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2013年国家公务员招录公告一早已经表示“岗位将向基层倾斜”,但见到职位表上众多看着都心寒的备注,很多考生一下还适应不过来。“这就是所谓的金饭碗?简直是史上最苦金饭碗啊!”有网友这样感慨。(10月14日《扬子晚报》)
当“国家级贫困县”、“欠发达地区”、“不提供宿舍”、“本单位最低服务期五年”等备注比比皆是;当“24小时倒班”、“露天作业”、“工作强度大”、“体能要求高”、“经常出差办案”、“适合男性”等字眼赫然出现在职位表上,公务员那种“清闲”、“高薪”、“待遇高福利好”等等传统印象似乎荡然无存。“史上最苦金饭碗”就像一面镜子,既照出了时下公务员队伍的生态,又折射出报考者的复杂心态。
其实,前几年的国考,在报考职位的冷热中对“最苦金饭碗”的介意已初现端倪。相比于一直“领跑”的热门职位,技能类、艰苦偏远地区的一些岗位则被远远的甩在了后头。显而易见,越是报名火爆的职位越是炙手可热的权力机关岗位,尤其是执法机关,而遇冷的职位往往是偏远艰苦行业或是“清水衙门”。报考热门还是冷门职位是报考者根据自身条件和职位要求权衡选择的结果,但某种程度上却成为反映政府机关内部运行不公平性的“晴雨表”。
公务员、国家企事业单位内部存在的“隐性福利”,近年来屡屡出现在公众视野,每一次都会引起广泛的关注或质疑。且不说与外部差别很大,同为公权力部门,如果权力的“含金量”不同,职务职位不同,其收入也会有很大差别;而且拥有的公共资源越多,收入差距就越大。从“史上最苦金饭碗”的职位设置上来,“隐性福利”还不止于经济收入这样手到擒来的好处上,而且还涵盖地区差异、晋升机会以及岗位的艰苦程度。当个别地方的机关可以挂名吃空饷,那些被要求“体能好”、“常出差”、“最低服务五年”的职位太过刺激眼球,人们几乎有“穿越时空”之感。
“史上最苦金饭碗”是道改革考题。诚然,公务员岗位有差异性;国家将招考公务员岗位向基层倾斜,尽力避免一出校门就戴“官帽”,有利于新入职公务员的锻炼成长,但是公务员岗位不公平性背后的公权力“幸福洼地”却是绕不开的话题。除了规范健全社会分配制度,让所有公务员收入公开化,依法治理福利腐败外,还要使公务员横向纵向的交流常态化,对艰苦岗位不搞“论资排辈”,而是合理流动,机会均等。
更重要的,让所有的公务员岗位都成为“艰苦岗位”。通过改革公务员考核与评价制度,建立严格有序的公众评议程序,让公众参与决定公务员的升降去留。对公务员进行全方位的效绩与廉洁考核,公众评议结果最终确定为不合格者,采取整改、交流、降职和劝退等措施,直到使之退出公务员队伍。通过优胜劣汰的“鲶鱼效应”,改变政府机关工作量大小不均、权力运作不透明以及“一考定终身”的不良现象。唯有此,“史上最苦金饭碗”才能成为政府自身革命的过往风景。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