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百科 > 正文
中经搜索

粟裕与黄伯韬的四次交手

2010年05月27日 14:13   来源:人民网   

  淮海战役交手,碾庄激战黄伯韬苇塘自杀

  1948年9月24日,粟裕向中央军委呈送了举行淮海战役的第一个良策,第二天毛泽东即复电同意。对“首战打谁”进行深思熟虑之后,毛泽东给粟裕去电:“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

  豫东战役结束后,在顾祝同的大力举荐下,黄伯韬升任第七兵团司令官。第七兵团下辖第六十三、六十四、二十五、一○○军4个军。淮海战役刚开始,又增加了从连云港撤出的第四十四军。5个军的总兵力约有12万人。

  黄伯韬于11月6日召开军、师长会议,要求各部队迅速向徐州转进。11月7日黎明,黄伯韬匆匆忙忙率兵团部开始行动。但他不知道华东野战军第一、六、八、四、九纵等主力部队已从北面向他的第七兵团逼近,并抢占了运河上唯一的大铁桥。

  黄伯韬到碾庄后命令兵团部暂停于此。黄伯韬刚安顿下来就接到报告,说解放军三四万主力正从西北约20公里的宿羊山地区南下,直奔而来。另有一两万解放军主力,正从陇海铁路南面疾进而来。中午时分,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给黄伯韬发来一份急电,是蒋介石的一份命令:“着该兵团在碾庄圩地区准备决战。已命令黄维兵团经宿县、宿迁渡过运河进行外线反击;又已令杜(聿明)副总司令率邱、李两兵团东援……”黄伯韬立即在碾庄圩开会,向各军军长布置了任务。正在匆忙之际,黄伯韬又得悉第三绥靖区五十九军和七十七军两万余人已起义,运河、不老河防线已土崩瓦解,解放军3个主力纵队已直插大许家、八义集,截断了陇海路,从而封闭了黄伯韬兵团西撤徐州的通道。至此,黄伯韬才恍然大悟,原来解放军已对他的兵团形成了包围圈,自己成了瓮中之鳖。11月11日,华野把黄伯韬兵团4个军合围在以碾庄圩为中心,南北3公里、东西6公里的区域内。

  蒋介石为了让黄伯韬与解放军死拼到底,防止其起义,天天空投《中央日报》等报刊,上面刊登有黄伯韬的戎装照以及蒋介石的嘉奖令。一时间,黄伯韬被蒋介石渲染成“常胜将军”。11月12日起,华东野战军围歼黄伯韬兵团的各路纵队,从四面八方展开猛攻。15、16日,各部队都在进行土工作业,想方设法把堑壕挖到敌阵地前沿。11月16日晚,猛攻开始。激战至19日,碾庄圩外围村落全部被华东野战军攻占。这天晚上,黄伯韬向徐州的刘峙、杜聿明发出求援急电。11月19日晚10时,总攻开始了。30分钟内华野炮兵3万多发炮弹,倾泄在不足1平方公里的碾庄圩阵地。黄伯韬绝望地命令炮兵用所有的炮弹还击,进行最后的顽抗。望眼欲穿的援兵没来,12万大军丧失殆尽,黄伯韬失去了顽抗的最后勇气和信心。碾庄圩被攻克前,黄伯韬率少数随从逃到下属的第六十四军军部。黄伯韬和第六十四军军长刘镇湘见面后,神情沮丧,脸色蜡黄,说:“我年纪老了,而且多病,做俘虏我也走不动,而且太难为情。我死以后,别人还知道有忠心耿耿的国民党人,或可使那些醉生梦死的人醒悟过来,国民党或许还有希望。”22日下午,黄伯韬、刘镇湘等又逃到了第六十四军一五六师指挥所驻地吴庄。黄伯韬一听“吴庄”这个村名,就长叹说:“此吴庄,乃吾葬身之地也!”

  22日黄昏,黄伯韬指挥第一五六师残部,企图向西北方向突围。当黄伯韬逃至尤家湖南面的一片苇塘时,当时就在黄伯韬身边的国民党第二十五军代理军长、后来被俘的楚轩吾回忆:“黄伯韬这时已经完全失去了最初的镇静。他像一头被囚在笼子里的野兽一样,披着军大衣在深沟中转来转去,不许任何人向他转达解放军的劝告和递送打到阵地上来的传单。”华野攻击部队在碾庄的两道围墙的开阔地带上,展开了激烈的歼灭战。彻底绝望之际,黄伯韬拔枪自杀,黄伯韬兵团的5个军被全歼,使解放军与国民党军在兵力对比上转为优势,彻底掌握了战役的主动权,决定了淮海战役的胜负。

  粟裕与黄伯韬的四次交手,是他戎马一生的成功作品,体现了他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和才能。

(责任编辑:侯彦方)

共(4)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毛泽东为何一再高看粟裕    2010年07月12日
  • ·林彪与粟裕的不同之处    2010年07月12日
  • ·为梦想的付出 让我不忍放弃    2014年08月15日
  • ·加强部队“三型”党组织建设    2013年05月0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