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为梦想的付出 让我不忍放弃

2014年08月15日 07:14   来源:中国青年报   拉巴次仁(军人)

  我如今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政治教导员。2002年,我考入北京交通大学,并成为学校首批国防生。毕业后,虽然我可以留在北京,但是我最终选择回到基层,离开北京到最艰苦的地方。因为我姥姥经历了西藏和平解放,我母亲又是在国家的扶持下上了学,而我又是在国家对西藏的援助之下读到了大学。我想要报恩、选择从军,就要到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去。

  作为国防生干部,刚到部队中的我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专业不对口、体能技能跟不上,特别是没有在连队生活的经历,在思想上或者是对部队的纪律约束也不适应。我记得2006年刚到部队的时候,落差感让我感觉到很困惑。刚从学校出来的时候,投身军营也罢、大学刚毕业的热情也罢,都是想在军营干一份轰轰烈烈的事业。但是到了部队以后,感觉工作非常具体、非常琐碎。正常的生活以外,就是训练。这种巨大的落差感接受不了,心理一直调整不过来。

  到部队以后,在大学学交通运输的我却到部队的基地从事另外一个专业。9年来,我已经变了五六次岗位,在这中间也是碰到了很多的困难。但是最终我选择了坚持下来。首先,这是对自己梦想的执着追求。每次我在部队碰到困难的时候,或者碰到感觉自己已经承受不了的时候,我都会想,投身军营是自己的一个梦想。我从小就想当兵,初中毕业的时候想当兵,视力不够好,高中毕业的时候想当兵,视力还是不够好。后来上的地方大学,感觉这一辈子就要跟军营失之交臂了。结果就在大学的时候等到了这么一个机会。我这个机会是从15岁等到21岁,等了六年。中间错过了三次机会。所以,每次我都会想,这是我的梦想,我为我的梦想已经付出了这么多,现在眼前这点困难就能把我吓倒吗?

  同时,要感谢部队对自己的感召和培养。部队会跟我们讲“三争”:争任务,争第一,争头功。这种精神激励我不断地克服困难,磨炼自己的意志。2008年我去参加集训,那个时候每天睡三到四个小时,持续五个月天天这样生活。刚开始那一个多月感觉快坚持不下去了。但是一想到单位的荣誉,想到大家对我的期望,而且看到大家都是在这么训练。在这种精神感召下,我觉得无论如何困难我都必须坚持。我要对得起身上穿的这身军装,我要对得起肩上扛的这份责任。

  这份坚持和对荣誉感的珍视,也助我在2011年得到了当年单位历史上的首枚军区金牌。当时我所在的单位是一个后勤分队训练基地,而且组建历史并不长。可是,我坚信,在军事课目上、在专业技能上,我一样能跟别的战友同场竞技。

  我们的训练内容涉及技能、电脑的基本操作,还有体能竞赛等。每天的训练时间最多能达到18个小时。基本的训练状态就是早上五点多起床,对一些基础理论进行背记,然后进行技能体能的训练。持续到中午一点左右,到计算机房对相关的其他专业技能进行训练,直到晚上七八点。然后回来再对体能进行强化训练,一直持续到凌晨一点到两点左右。为参加那次比武,我进行了三个月的强化训练。回来的时候,我变得又黑又瘦,而且身上有很多烫伤起的泡。

  军队培育了我宝贵的军队荣誉感,每当我遇到困难,我总会想起这份责任。它让我在做事时更有冲劲和动力。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放飞梦想 收获成长    2016年07月15日
  • ·海归卖煎饼,有梦想也有无奈    2016年06月08日
  • ·毛坦厂的梦想,不能就此止步    2016年06月08日
  • ·拥抱百年梦想的曙光    2016年06月0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