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是一项带有系统性、根本性、长远性的战略举措。军队建设作为社会“母体”的一个“子系统”,必须顺势而为、应时而动,进一步加快转型步伐,促进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科技密集型、外延粗放型向内涵集约型、资源消耗型向低碳发展型转变,在变革中求发展,在转变中谋打赢。
人类社会与军队建设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发展方式的不断演进和变革。
胡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要坚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军队建设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顺势而为、应时而动,进一步加快转型步伐,促进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科技密集型、外延粗放型向内涵集约型、资源消耗型向低碳发展型转变,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转变”与“转型”息息相关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军队建设转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军事战略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是一项带有系统性、根本性、长远性的战略举措。军队建设是社会“母体”的一个“子系统”,自然要同步跟进,随机应变,绝不能置身事外。
从机械化半机械化到信息化建设转型,内在地包含了军队建设发展方式的变革。以“铁与火”为特征的国防与军队建设,武器装备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也是能耗和碳排放的“大户”,今天同样存在着发展方式调整的问题。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共使用了25万多枚弹药。而在伊拉克战争中,对付同样的对手,美军只使用了2.9万枚弹药。其原因就在于,后者基于信息系统的精确制导炸药占68%,而前者只有8%。由此可见,用“芯片”代替钢铁,发展“低碳军营”,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新路子,正是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题中应有之义。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军队建设转型,既是“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增强核心军事能力、履行“三个提供、一个发挥”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军建设在战略指导思想上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军事准备由打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转到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来;军队建设由数量规模型转到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转到科技密集型上来。实践证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军队建设的转型,几乎是同步进行、相辅相成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同步增长,既是富国之策,又是强军之道,两者统一于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科学运用经济建设规律和国防建设规律得出的科学结论。
应当看到,我军建设虽已进入建设信息化军队阶段,但与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军队建设在很长一段时期,仍将面临资源约束的难题。由于国家财力有限,靠国防费大幅增加已不现实,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创新军队建设思路,加快军队建设转型,努力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军队现代化建设路子。
适应“转变”加快“转型”呼唤转变观念
“转变”与“转型”无疑是一场深刻的变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发展思路调整、发展道路拓展、发展环境改善等方方面面,但首先要转变观念,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决策和部署上来,统一到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上来。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同志存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军队无关”、“军队可转可缓”的思想。这种认识显然带有片面性。胡总书记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讲话精神,绝不只是针对经济领域,也包括军队建设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具有普遍的、根本的、长远的指导意义。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呈现出新的变化、新的特点,特别是后金融危机时期的经济环境更加复杂,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加快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调整、变革,是世界各国都不可回避的重大现实课题。抢占后危机时代国际竞争的先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次“转变”和“转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军队建设转型责无旁贷。我们应当认清“转则进,不转则退”的深刻道理,切不可袖手旁观,等闲视之。
在实际工作中,不讲求质量效益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领导同志算政治账、军事账多,算经济账少;强调“多、快”多,强调“好、省”少;还有的同志一提发展就想扩充编制、铺摊子上项目,致使资源配置条块分割,投向投量高度分散,难以形成军费的集约保障效益。在转变思想观念上,应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坚持又好又快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目标,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目前,提高各种军事资源的使用效益,还有较大潜力可挖。军队建设与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协调、相适应,就要进一步转变军队建设理念,破除自成体系、自我保障的观念,牢固树立质量效益意识,坚持军事效益与经济效益、短期效益与长远效益、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的统一,自觉把“好”字当头、“好”中求“快”的要求落实到部队各项工作中去。
转变思想观念,还要处理好继承借鉴与自主创新的关系。目前我军发展整体上处于靠“要素”驱动而不是靠“创新”驱动阶段,资源消耗较大,建设效益较低。为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在继承借鉴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探索提高经济军事综合效益的路径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转型,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探索提高经济与军队建设综合效益的路径。
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良性互动。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不仅有利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经济建设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支撑和发展后劲,而且有利于经济建设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持。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机遇。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关键是要在建立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上下更大功夫。要进一步加强国防科技领域和民用科技领域科研成果、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的交流融合,促进军民高新技术的共享和相互转移,充分发挥民用高新科技资源对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保障的支持作用,充分发挥国防科技对国民经济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强大牵引力。
转变军队保障方式,努力提高保障效益。随着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融合度越来越高,信息化军队建设与作战对社会的依赖性增强,提高保障效益大有作为。应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由自我保障转变到军民融合保障上来。要坚持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国防需求,搞好应急保障物资军地联储,依托国家和社会保障资源建立战略投送和军事物流体系,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保障军队建设;扎实推进军队后勤保障和其他保障社会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不断提高军队保障效益。
建立军队战略环评制度,促进低碳发展。“低碳生活”,已成为当今文明生活的一个标志。军队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有其自身特殊性,但实现国家的减排承诺,同样担负着应尽的责任。减少碳排放不仅具有现实的意义,也与我军一贯倡导的勤俭建军的方针相一致。从源头降低军事经济活动的碳排放,战略环评是核心。应以战略环评制度为重要抓手,对军队建设规划和计划的碳排放进行全面评价。在宏观指导上,遵从物质减量化、发展清洁化的原则,对军队体制编制、军事训练、后勤保障、装备保障、国防科技等方面进行重新思考和谋划。要建立军队生态补偿机制,大力植树造林,降低军队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把节能减排纳入“十二五”军队发展规划,重点减少油料、燃煤等消耗,广泛运用低碳技术和产品,走出一条资源占用少、使用效益高、污染排放少的新路子。
强化军队科学管理,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科学高效的管理,对于降低军队建设成本、提高军队建设效益、增强部队战斗力至关重要。应进一步强化科学管理,把现代管理的理念、方法、技术和手段运用于军队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克服单凭老经验老办法办事的现象;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健全规范的管理机制,实现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由无序管理向有序管理的转变,在更高起点上促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