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配制度上解决“穷者愈穷”

2010年05月20日 09:01   来源:南方日报   梁捷
    



    国民收入分配偏向资本和政府而忽略劳动报酬的比例,其直接后果就是我们始终面临国内消费需求不足问题,进而引致其他经济问题。

    近日,全国总工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有一些研究表明,“我国劳动报酬占比连续22年下降”,即人们付出劳动实际获得的收入在GDP中所占比例不断下降。这不仅会导致一系列经济乃至社会问题,也与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理念有悖。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不完全同意这一观点。他认为,由于统计方法和统计口径的变化,居民部门实际劳动报酬占比下降并没有表面数据显示的那么大。剔除统计的因素,我国劳动报酬占比只是略呈逐年下降趋势,这一现象确实应当引起重视,但也不应夸大其词。在贾所长看来,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开始出现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随之农业占GDP的比重也不断下降。而农业的劳动报酬占比要远远高于工业和服务业,正是农业比重的下降,使得整体的劳动报酬占比出现下降的趋势。

    这些理论术语看起来比较复杂,不妨用一个通俗的例子来解释一下。比如现在有一个刚毕业的品学兼优大学生A,在劳动力市场中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一年赚到10万块钱。这并非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他要为此付出极大努力。假设他有一个不好好学习的同学B,但家境殷实,B同学家里给他100万现金用于炒股,在很多情况下,B同学在一年内用100万本金轻轻松松地赚到10万元或者更多的资本收益。再假设他们有一个家境更好的同学C,C同学家里给他500万用于买房/炒房,那么一年下来,C同学不要说赚10万,赚几百万都是天经地义,而他并没有为此付出什么劳动。于是问题就来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政策应该鼓励什么样的人,导向什么样的结果?自然应该鼓励A这样的人。因为A勤勤恳恳地付出劳动,也希望用自己的劳动来改变生活。反观B和C,他们本身的初始条件就很优越,比A拥有更多的资本。而在目前的制度环境下,他们过于轻松地可以利用资本获取比普通劳动高得多的收入。劳动与资本两者的收入差距还在加速扩大,最终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总体来看,我国确实连续多年保持了GDP的高速增长,然而劳动者工资的增长速度始终要低于GDP的增长速度。这意味着经济高速增长难以转化为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改善,最优秀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也远不及资本的增值速度。经济高速增长的绝大多数好处都被资本和权力拥有者所拿走,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理论上说,国民分配由三个方面的要素主体参加初次分配:劳动者、企业家和政府。这其中,劳动者通过工资的形式取得劳动报酬、企业家通过利润的方式取得资本所得、政府则通过要素(土地等)收入和间接税取得其份额。而目前的情况是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被严重压低,非垄断部门的企业家投资很难获得正常的回报,获得投资激励不足,企业家的资本积累较多地进入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寻求保值增值。反倒是政府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据的比重较高,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超过GDP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形成了挤出效应。国民收入分配偏向资本和政府而忽略劳动报酬的比例,其直接后果就是我们始终面临国内消费需求不足问题。譬如在我国GDP中的最终消费率从最高点2000年的62.3%一直下降到2007年的48.8%。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的比重又是连年下降。

    这两年,很多学者都注意到国家财政收入飞速增长的现象,即使在经济危机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情形下,我们的财政收入仍在飞速增长。实际上,劳动报酬占比逐年下降正是一个问题的另一面,具体解决方案也就包含其中了。

    作者系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