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切实提高劳动者的报酬

2010年05月27日 14:16   来源:学习时报   陈启清

  最近,一个数据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中华全国总工会集体合同部部长张建国在接受中工网采访时表示,我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在1983年达到56.5%的峰值后,持续下降,2005年已经下降到36.7%,22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

  对这个问题,我们应有一个历史的视角。改革开放初期,如何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历史命题。细数经济增长的要素,当时中国的现实是资本少、技术水平低、资源不足,我们唯一具有优势的是占全球人口 23%的劳动力资源。因此,我们采取了扬我所长,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的发展战略,以低工资确保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低工资吸引国际资本到中国投资。同时,低工资也给了企业足够的利润留成,企业得以不断扩大再生产,经济也实现了高速增长。当然,我们之所以能够保持低工资,和当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不无关系,没有这个前提,工资不可能长期保持在低水平。所以,我们应当承认,改革开放以来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下降,是劳动力市场的一个自然结果,很大程度上是客观规律起作用的结果。

  但是,放眼未来,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提高劳动报酬应当成为新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首先,劳动报酬低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扩大内需已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支点,低劳动报酬,虽然保证了中国产业的价格竞争力,但是也导致居民消费能力不足,导致内需不旺,导致我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同时,劳动报酬低也制约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这恰恰是中国经济由规模发展转向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国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的重要支撑,因为这两个产业最关键的要素就是人才,就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其次,劳动报酬持续下降、资本报酬持续上升,导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收入分配不公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全国总工会披露,“据前两年的不完全统计,因收入分配和保险福利问题引发的劳动纠纷占劳动纠纷的65%以上,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最后,中国劳动力市场正在发生拐点性的变化,劳动力总体供大于求的局面虽然仍然存在,但是部分区域、部分行业供不应求的情况也在出现,“民工荒”就是一个重要的反应。劳动力市场的这种变化提示我们,提高劳动报酬已经是势所必然。

  实际上,也正是基于对形势的科学判断,早在十七大报告中就提出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现在关键就在于落实,在于构建实现机制。提高劳动报酬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劳动报酬的绝对量;二是劳动报酬的相对量,即其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占GDP的比重。当然这两者之间也有联系,没有绝对量的提高,相对比例不可能上升。因此首当其冲是要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的报酬,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但是劳动报酬绝对量的提高并不一定就带来相对比例的上升,相对比例上升还需要其他主体作出更大的让步。劳动报酬是国民收入的一部分,要提高劳动报酬的比例,必然就要减少企业利润和政府税收。也就是说,需要资本和政府作出更大的让步。这样的让步既有必要,又有可能。前文提及的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下降的时期,恰好是资本报酬占GDP比重上升20个百分点的时期。资本有足够的空间为劳动者让步。

  在改革开放的头30年,中国广大劳动者以低劳动报酬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为资本的高回报做出了贡献,为国家财力的增强做出了贡献,那么,现在也应当是让经济增长、资本和国家回报广大劳动者的时候了。今年五一劳动节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而较好的劳动报酬则是体面劳动的应有之义。我们期待着劳动者能有更加体面的劳动报酬。

(责任编辑:侯彦方)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