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2010年05月10日 08:0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朱代桂摄

新华社记者来建强摄

新华社记者陈琪摄

  本期看点

  近来我国外贸形势已出现积极变化,但是全球经济复苏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国际市场需求疲软,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外部压力依然较大。

  本期《经济大讲堂》的主讲话题是“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主讲人商务部副部长傅自应对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及如何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稳定外需对于增加就业、促进企业发展、进而拉动国内消费具有重要作用,也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有利条件。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各地区、各部门要继续落实中央关于稳定外需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外贸又好又快发展。

  ———编 者

  核心观点:

  当前,尽管我国外贸发展面临复杂多变的新形势和多方面的挑战,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际产业分工转移的大趋势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

  主讲人:商务部副部长 傅自应

  1957年9月出生于湖南岳阳。毕业于湖南财经学院,曾在美国波士顿大学进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高级会计师、中国注册会计师。

  1974年参加工作,曾在湖南省岳阳县插队,之后在化工部四化建公司机械加工厂工作;从1981年起先后在外贸部、经贸部财会局、外经贸部经济调节司和外经贸部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工作;1997年后在外经贸部计划财务司工作;2003年3月后在商务部规划财务司工作;2003年7月起任商务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

  2008年3月被任命为商务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话题之一

  对外贸易发展面临新的形势

  要点 尽管我国外贸形势出现积极变化,但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国际金融领域依然存在较大风险,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今年我国外贸发展的主要着力点是“拓市场、调结构、促平衡”,保持各项外贸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外贸又好又快发展。

  2009年是我国外贸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及时出台了稳定外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着力优化外贸发展环境,进出口企业迎难而上,危中抢机。2009年,我国外贸总额同比下降13.9%、出口下降16%,尽管没有增长,但保市场、保份额的目标成功实现;尽管绝对规模下降,但相对份额有所上升。

  纵观国际市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世界各国采取了空前的金融救援和经济刺激措施,国际金融市场信心有所提升,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功能有所恢复,工业生产出现积极迹象。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回升,内需继续扩张,工业生产加速增长,国际资本出现回流。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开始活跃,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内需扩大对国际贸易起到重要拉动作用。随着各国稳定金融和刺激经济增长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如果国际经济金融领域不发生大的意外事件,预计今年世界经济形势会好于去年,部分发达国家经济可能结束衰退,新兴经济体表现可能好于发达国家。

  尽管我国外贸形势出现积极变化,世界经济形势也呈现好转迹象,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一方面,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存在,各种形式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牢固,实现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协调发展、推动出口稳定增长的任务仍然很重。今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环境比去年有所改善,但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外部形势依然极其复杂。

  一是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不稳固,外需难以大幅反弹。多数国家经济出现回升是强力政策刺激的结果,而居民消费意愿依然疲弱,企业投资意愿不强,产能利用率仍处低位,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明显不足。美欧失业率攀升到10%左右,日本也上升到10年来的最高。就业形势严重滞后于经济复苏,势必进一步影响居民收入和消费,延缓复苏进程。从生产面看,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方面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需要一定时间,复苏动力尚未形成。世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加大了全球需求市场复苏的难度。

  二是国际金融领域依然存在较大风险,汇率和石油价格波动可能加剧。发达国家金融机构资产损失严重,去杠杆化和清理坏账过程远未结束。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体制机制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新的资产泡沫和金融风险还在积聚,一些国家出现债务危机,不排除再度冲击实体经济的可能,也不排除再度出现局部性金融动荡的可能。同时,随着世界经济出现回暖迹象,经济指标走势出现分化,各国政府在经济刺激政策退出时机、方式和节奏方面发生分歧,协调难度上升,这可能导致主要货币利率走势分化、汇率大幅波动,加大我国企业进出口的经营风险。市场流动性的大量增加,还可能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震荡走高,增加我国企业的进出口成本。

  三是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提出重振制造业,一些国家还表示将通过扩大出口来缓解贸易赤字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出口总体竞争力进一步上升。这将使我国在中高端产品领域面对发达国家的直接竞争,在传统中低端产品领域面对发展中国家更多挑战。加上今年国际市场需求的反弹空间有限,各国之间的贸易竞争更加激烈。一些国家采取了各种形式的限制自由贸易的措施,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加剧,我国已经成为贸易摩擦的主要对象。今年,一些发达国家还可能以环境保护为借口,在低碳技术等领域设置新的贸易壁垒,削弱我国外贸的竞争优势。

  根据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和国内发展要求,今年我国外贸发展的主要着力点是“拓市场、调结构、促平衡”。拓市场,就是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坚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传统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调结构,就是坚持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和科技兴贸战略,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竞争力;促平衡,就是积极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国内紧缺物资进口,促进进出口平衡发展。为此,今年将保持各项外需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落实好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贷等各项政策措施,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使政策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

  话题之二

  我国外贸要积极应对新挑战

  要点 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格局必将产生重大影响。我国外贸既面临全球产业重新分化组合的新机遇,也面临着外部市场竞争、内部结构调整等多方面的挑战。具体来说,一是面临培育新增长点的挑战,二是面临国际竞争的挑战,三是面临国内要素价格上升的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格局必将产生重大影响。对我国外贸来说,既面临全球产业重新分化组合的新机遇,也面临着外部市场竞争、内部结构调整等多方面的挑战。

  一是培育新增长点的挑战。过去30年,我国外贸取得高速增长的基础,就是抓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大量承接国际加工制造业转移,形成庞大的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加工贸易和外资企业的进出口都占了我国外贸的半壁江山。我国每年利用外资,很大部分投在加工制造型的出口行业,形成了新的产能和进出口的新增长点。经过近20年的大规模转移,我国承接传统的加工制造业转移速度和势头将会减缓,如何培育外贸新的增长点,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二是国际竞争的挑战。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来自外需总体空间的压力。国际金融危机触发世界经济增长模式深度调整,经济全球化面临节奏、方向、速度的变化,世界经济可能进入一个较长的低速增长期,国际需求和全球贸易增长短时期内也难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第二,来自发达国家的压力。为抢占战略制高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科技创新战略,以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模式,打造全球产业和经济增长的龙头,再造国际分工新格局,我国企业和产业面临新一轮的分工和竞争压力。第三,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广大发展中国家与我国具有相似的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目前我国进一步拓展传统产品的市场份额,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如何与发展中国家开展产业的错位竞争、实现互利共赢,是未来外贸转型发展需要研究的课题。

  三是国内要素价格上升的挑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价格竞争力,价格竞争力主要基于生产成本优势,成本优势又是建立在劳动力、土地、资源、环境等要素价格较低的基础上。未来一个时期,我国需要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这必然要求进一步理顺劳动力、资源、环境等基本要素价格,进一步调整分配关系。国内要素价格上升将是一个长期趋势,未来再依靠传统要素价格优势开展国际竞争难以为继。

  话题之三

  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

  要点 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外贸发展从规模速度到质量效益转型,从外生动力到内生动力转型,从市场广度到市场深度转型,从低端要素到高端要素转型,不断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

  3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之所以取得快速发展,成功经验可以归结为两点:其一,立足我国国情和自身发展的阶段性需要;其二,适应国际形势变化,善于抓住外部机遇。当前,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外贸出口造成较大困难,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际产业分工转移的大趋势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

  一是促进外贸发展从规模速度到质量效益转型。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在保持合理增长速度的同时,应把着力点转移到提升综合效益上来。重点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经济效益。要充分利用规模优势,提升经济比较效益。对具有较大竞争优势的产品、易引发贸易摩擦的产品,加强政策导向和行业协调,引导企业进出口行为,增强定价主动权。整合国内采购力量,发挥规模采购优势,积极融入全球资源定价体系,提高进口议价能力。另一个是社会效益。应加快要素价格改革,形成更加有利于全球资源配置和争取贸易比较利益的价格体系。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适时调整企业资源使用成本、环境成本、劳动力成本,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使出口产业的资本收益与劳动收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更加协调。

  二是促进外贸发展从外生动力到内生动力转型。就是要从依靠外部资本、外部产业的投入来拉动外贸,转向培育内生主体和产业,使其逐步成为我国进出口的骨干力量,降低对外贸易增长的外部依赖。重点是3个方面:第一,培育贸易内生主体,鼓励和培育民营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贸易经营权逐步放开,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呈现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其出口占全国总体出口的比重,从2000年的5.9%提高到2009年的28.2%,年均增长高达43.7%,显示出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潜力。要鼓励民营企业积极融入跨国公司产业链,通过市场、产业和技术层面的合作,逐步提升自身竞争力。第二,加快培育战略型、领军型产业,特别是低碳、绿色型出口产业,发展高端制造业,重点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巩固和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农产品出口。第三,建立境外营销网络。鼓励企业通过绿地投资和并购投资等方式到境外建立营销网络,发展直接面向境外消费者的营销模式,掌握营销主动权。

  三是促进外贸发展从市场广度到市场深度转型。提高我国产品的市场深度,是外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重点有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品牌拓展市场深度。我国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多属于“短、平、快”产品,尽管能迅速适应消费者需求,但缺乏市场认同度和市场深度;而机电产品大多属于加工贸易方式的贴牌产品。目前我国自有品牌商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不足10%。国内出口企业(外资企业除外),拥有国内注册商标的不到20%,拥有国外注册商标的不到5%。因此,今后要大力支持企业开展品牌国际推广,在境外开展品牌收购、商标注册、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重点提升传统优势产品的品牌价值。第二,通过提升质量拓展市场深度。完善对外贸易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注重出口产品质量,在全球消费者心中树立良好的中国制造形象。引导外贸经营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优质化发展,提高外贸的行业集中度和企业集中度。第三,通过投资拓展市场深度。发挥轻工、纺织、家电等行业技术、生产优势,结合国外市场特点,鼓励出口企业对外投资设厂,深度开拓当地和周边市场。

  四是促进外贸发展从低端要素到高端要素转型。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主要依靠劳动力、土地、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当前,要加快调整发展模式,逐步扭转过度依靠初级要素的竞争方式。一要培育科技竞争新优势。要通过完善贸易、产业、财税、知识产权等政策,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自我转型的内生动力,加快轻工、纺织等产业技术改造和设计创新,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行业标准,积极参与国际各类技术标准的制定,争取国际竞争主动权。二要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推动加工贸易从组装加工为主的低端,向研发、设计、核心器件制造以及物流等中高端方向升级,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从资源密集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三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当前,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各国新一轮竞争的焦点。要把发展服务贸易作为提升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层次的重要抓手,确立服务贸易在新一轮开放中的战略地位;深度挖掘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优势服务贸易潜力,提高出口效益和附加值;大力扶持通信、保险、金融、商贸流通、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新型服务出口;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制定劳务输出人才培养规划,培育优势领域国际劳务品牌;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大力发展服务外包。

(责任编辑:侯彦方)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