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缘何“余震不断”

希腊债务引发二次探底之忧
2010年03月23日 08:59   来源:解放日报   

  ●欧元区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如果希腊债务危机不能处理好,那么极有可能向其他欧元区国家继续渗透和扩散,给复苏中的全球经济造成很大拖累。

  ●一些国家是否在以一个杠杆化取代另外一个杠杆化?在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是否又埋下了另一个隐患?对所有国家来说,这都是值得警惕和思考的。

  ●主持人:本报记者 支玲琳●嘉 宾:郭田勇(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

  支玲琳:近来,全球经济复苏之兆已然显现。但是,迪拜、希腊等债务危机 “冷不丁”地接连冒出,还是为复苏之路平添了几许不确定性。尤其是眼下的希腊债务危机,引爆了一场波及欧洲多国的债务和欧元信用危机。这是不是一个个偶然的独立事件呢?

  郭田勇:从外因来看,欧元危机可以说是次贷危机的伴生品,用“余震”来形容并不为过。美国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欧元区国家——尽管看起来,这时间跨度是长了一点。像希腊,本身旅游业是其重要的经济支柱,但是经济危机后,旅游人数剧减,对经济产生了严重冲击。再加上欧洲国家的高福利社会制度,裁员减薪较困难,因此一旦经济危机来袭,只能是企业倒闭、经济衰退。

  当然,所谓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欧元区虽然是一个货币联盟,但各国间经济发展状况并不平衡。当初欧盟为了迅速做大欧元这个货币联盟,只要欧洲国家主动愿意加入,一般都会接纳。今天,欧元区也许正在为当初的匆忙扩张付出代价。像希腊的经济相对而言要弱一些,而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这些薄弱环节就很容易出问题。再加上政府赤字过高和负债较重 (像希腊,公共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高达110%),一旦经济增长停滞,财政收入下来,市场层面担心政府不能偿还债务的恐慌便会不可阻遏地蔓延开来。

  不过应该看到,真正导致希腊和欧洲的这场债务、货币危机浮出水面的,恐怕还是欧元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在经济体制上存在的一些硬伤。这才是本质上的问题,金融危机不过是诱因。即便没有金融危机的波及,欧洲国家的债务危机和欧元危机早晚也会暴露出来。

  支玲琳:次贷危机已经让我们领教了全球化背景下,“多米诺骨牌”连锁反应的威力。在当前复苏基础尚不坚实的情况下,人们担心任何的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全球经济的二次探底。您怎么看?

  郭田勇:这里面主要有个 “绑架效应”。希腊毕竟是欧元区的一个国家,不是一个孤立的经济体。欧盟各国用的是同一种货币,相互间经济联系非常紧密。在最弱的环节上出了问题以后,投资者对欧元区产生整体的利空心理,担心其他欧元国家受到波及,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更何况在欧盟内,高负债、高赤字问题并不只有希腊一家,而是一个普遍现象。

  因此不能排除“二次探底”的可能。毕竟欧元区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如果希腊债务危机不能处理好,那么极有可能向其他欧元区国家继续渗透和扩散,给复苏中的全球经济造成很大拖累。

  支玲琳:受债务危机的影响,欧元在一路下跌,但目前欧元区核心国家尚未就如何援助希腊达成共识。无论是希腊还是欧洲,将如何从这场危机中脱身?会重复阿布扎比援助迪拜的解决路径吗?

  郭田勇:如果现在有一个强有力的国家伸出援手,当然可以打消掉投资者的恐慌,但拿钱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打个比方,就像阿布扎比援助了迪拜,所以世界最高的 “迪拜塔”也不得不改名,以阿布扎比酋长的名字命名。所以经济援助是有代价的,作为援助国,欧洲的核心国家也要权衡利益得失。另外一方面,即便核心国家愿意为希腊提供援助,但是希腊又能给人家提供怎样的信心保障呢?现在希腊的领导人到处在游说,但是信心不能光靠说。我们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可要是没有4万亿作为保障,光讲信心也不行。可以预见,如果希腊不能切实拿出一个整顿国内经济、削减赤字的有效方案来,债务危机短期内将难以化解。

  支玲琳:事实上金融危机后,高赤字的经济刺激计划成为不少国家的选择。虽然希腊债务危机还没有到“人人自危”的地步,但是欧洲债务危机以来,国际上反思之声四起,强调赤字、外债要回归“警戒线”。该怎么来看?

  郭田勇:对于政府来说,要量入为出,花钱发债之时,一定要和未来收入预期相挂钩,必须要有足够的财政收入作为保障。有些事情难以预料,就像希腊,

  在金融危机以前高额债务没有发生问题,但一碰到这种全球性的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就抵挡不住了。中国虽然国情不同,但也要看到地方政府追求GDP的冲动很强烈,在负债问题上同样也出现了一些过于扩张的举动。我们考察过,一些地方政府,特别是有些县一级政府的负债率已经达到地方财政收入的70%-80%了,这个比例还是比较高的。当然现在看来,房价比较高,卖地收入颇丰,财政收入充沛,还款能力不成问题。但要是将来外在基本面发生一些变化,房价回调、地价回落,财政收入增速骤降,我们是否还有还款的信心和准备呢?

  未来中央政府很有必要对各级政府的负债率、偿还能力进行有效评估,确保其负债率保持在一个合理范围内。希腊危机是个教训,也给我们提了一个醒。

  支玲琳:无论是美国的次贷危机,还是后来的迪拜危机,今天的希腊危机、欧洲债务危机,追根溯源其实都是“债务危机”。在金融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债务危机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的“震源”所在。

  郭田勇:是的。在次贷危机中,我们一直在反思金融杠杆化比例太高,金融机构的负债过多。所以危机后,出现了金融业去杠杆化的趋势,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但是经济还是要发展,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又比较大,各国政府肩负着刺激经济的使命。所以现在又出现了另外一个趋势:政府赤字、负债暴增,政府杠杆化比例大大增加。或许现在到了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是否在以一个杠杆化取代另外一个杠杆化?在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是否又埋下了另一个隐患?对所有国家来说,这都是值得警惕和思考的。

(责任编辑:胡可璐)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