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江苏省昆山市委市政府共同举办的高端论坛“中浦长三角高层论坛·昆山2010”,日前在昆山举行。来自美国、北京、苏浙沪等地的中外知名学者与政府官员约300人汇聚一堂,共论长三角未来发展路径。
率先转变发展方式增强竞争能级
与会者认为,长三角地区应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服务全国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长三角只有率先改变发展方式,在更高水平上融入国际市场,才能更好地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在我国体制改革复杂性不断增加的新形势下,长三角地区也应通过率先转变发展方式,更好地发挥经济辐射、带动作用,把新的发展方式、完善的体制模式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向其他地方扩散。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研究司司长陈文玲认为,全球经济的竞争格局未来将不仅是国家与国家、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竞争。从全国区域经济布局看,最有可能和有潜力率先成为世界级经济区域的是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作为一个更加完整的区域经济体,有利于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完善,有利于形成服务中西部发展的东南沿海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建军指出,相比世界级大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例如,从国民生产总值占比来说,东京都市圈占全国的38%,长三角约占全国的22%。
突破制度约束提升经济一体化能级
与会者认为,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挥组团优势,是提升长三角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其中,公共性协同制度的建设是重要突破口。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认为,在制度合作中,有区域性、地缘性的制度合作,也有协调性、公共性的制度合作。新一轮的改革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公共性协调制度的建设。这个制度的作用发挥得越好,长三角一体化程度越高。
复旦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张晖明认为,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间既存在合作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在多种经济发展格局下推进区域协同,是实现中国走向市场化、现代化的重要空间战略。因此,怎样处理好区域政府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是必须提出的非常重要的命题。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颢瀚认为,长三角都市圈既具备都市区经济的特征,即通过获取比较利益、产业集聚与扩散等推进区域间的协同发展,也具备行政区经济的特征,即通过行政区政府间的基础平台建设、软环境建设等推进区域间的合作发展。因此,取得上述两种特征的结合和平衡,是未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谷克鉴认为,协同性强的区域,首先会成为价值链共享的区域。除制度和体制的问题外,要特别重视企业的作用。可以利用企业特别是大企业集团跨地区的特征,使长三角区域内的联系更加广泛、坚实地建立起来。
借助世博会扩大国际影响能级
与会者认为,世博会是推进长三角协同发展和扩大长三角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契机。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司长王黎明认为,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普遍市场萎缩,投资减少,长三角中小企业可以抓住这一机遇,进入国际市场的一些竞争领域,参与高端产品和特殊产业、产品的竞争,取得自身发展。
陈文玲认为,在新一轮区域经济布局中,国际金融中心拥有的国际竞争力将是体现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之一。因此,应加快形成长三角现代金融的竞争力,特别是建设以上海金融体系为龙头、以苏浙和毗邻省份主要城市的金融资源和金融服务为支撑的具有更大空间和更深腹地的国际金融中心。
中国浦干院副教授钱春海认为,应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推进长三角产业合理布局,并形成基于产业链的纵向和横向的整合能力。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徐康宁认为,在后危机时代的国际分工格局中,长三角有独特的地位。这包括,长三角是亚洲最有经济活力的地方,部分高端制造业的集聚将是长三角的主要发展趋势;长三角高速化发展的城市群,将为中国甚至亚洲提供巨大的消费市场。
新华社江苏分社社长田舒斌提出,应充分把握世博会为长三角区域带来的现代化契机,把世博效应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推动区域现代化的动力,把“世博年”变成长三角区域整体推进现代化的元年,在更高层面上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和现代化。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