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6000头猪”事件背后的抗灾命题

2016年07月06日 07:34   来源:红网   毕舸

  7月5日8点半左右,舒城县柏林乡界河村(原界河农场)康元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猪场内,被淹的6000多头生猪正在等待救援。现场的水势过大,过膝1米左右。安徽省西商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成立的救援组清晨五点赶到猪场,目前,正调用铲车等救援用具想办法将生猪妥善运送出去。(7月5日中安在线)

  洪灾降临,所有的生命体都遭遇到威胁,人当然是首要救援对象,这也是历次洪灾救援各地奉行的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除了人之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可以对其他生命体施以援手。

  对于康元生态农业开发公司而言,6000多头生猪是价值上千万的资产,对于每个辛辛苦苦投入其中的养猪人来说,这是对于未来生活的希望所在。洪水来临让6000多头猪危在旦夕,企业将蒙受重大经济损失,员工几年的辛劳付出眼看要打水漂,这将是一场残忍的诀别,人们与所养的6000多头猪同时陷入绝望之中。

  报道中提到,由于环保和防疫等限制,生猪无法转移,但是企业和员工没有放弃最后的希望,企业救援组的赶到,就是在想尽各种办法保住企业财产,减少相应的损失。

  当然,相对于个体,企业拥有更多可调配的救援资源,也许还能解决生猪转移的环保和防疫难题,而普通民众显然不具备类似的条件。因此,我们在洪灾中往往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就是某些民众哪怕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仍然固守在已经快被淹没的家庭中,试图打捞和运走属于自己的财物,直到救援官兵强行将其带离危险现场。

  这是可以理解的人之常情,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的家庭,因为一场洪灾而变得一无所有。人的痛苦不仅来自于灾难降临时的身体受创,精神惊吓,同样也会因为灾难之后的家庭化为废墟、自己和家人蒙受巨大损失甚至将为此背负沉重债务的心灵折磨、经济损耗。

  因此,如何避免一场洪灾让民众“从零开始”的悲剧发生,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他救。比如,有关巨灾险的长期缺位,让民众在面临天灾时缺乏足够的保障渠道。据媒体报道,2016年7月1日,我国正式销售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产品,北京、湖南、陕西等省市地区的首张住宅地震巨灾保单都已正式出单,保费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保额范围则从2万到100万元不等。但这仅仅是针对地震灾祸而提供的巨灾险品种,公众期待应对其他天灾的巨灾险能尽快推出。

  而在7月5日《中国保险报》的一篇文章中则指出,地震巨灾险的推出能否成为完善家财险的起点,让其能真正成为日用品、家具、家用电器、室内装修物、农具等多种家庭财产损失补偿的综合性险种?这一专家观点显然值得有关部门借鉴。毕竟,中国属于天灾频仍的国度,每一次灾难都给灾区民众带来了无可挽回的经济损失,而且越是边远贫穷地区,民众财产更集中于各类家庭财产,一旦损失就面临“因灾返贫”的厄运,确实需要从公共保障制度设计上予以更多的救济。

  在天灾面前,要尽可能保住所有的生命体,也要通过事先的应急规划及更为长远的救济制度,通过政府投入、市场化运作等各方资源的调配,让人们减少相关损失。比如,政府能否与商业保险公司联手,在洪涝高发地区推广相应的家财险,对于低收入群体,由政府出资代其购买?从而充分运用保险的风险分担功能,让巨灾险成为扶危济贫“无形的手”?这就是“拯救6000头猪”事件背后,社会各界更应加以考量的命题。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