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济大讲堂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工人”能否借《时代》之光崛起

2009年12月24日 07:20   来源:红网   苟德培
    美国《时代》杂志16日评出2009年年度人物,“中国工人”成为榜单上的唯一一个群体被排在亚军位置。《时代》评价称,中国经济顺利实现“保八”,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立下首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这些功劳首先要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

    毫不隐瞒,对于《时代》我一向颇多好感——她真实、大胆的每一个举动都能触动这个世界每一根敏感神经!这一次,又是她!一个评选结论“Chinese worker:Person of the year 2009”,一夜之间,从电视到网络传播、从新闻到现实社会、从官员记者到市民,习以为常的“农民工”突然改口,改叫“Chineseworker”,改叫“中国工人”了!

    多少知识分子热议、多少代表委员呼吁、多少“农民工”们暮想朝思都不能改变的事情,《时代》不经意的轻描淡写,竟悄然做成!大胆预测一下,从今往后,“农民工”这个被居高临下的城市人、媒体人、大官人挂在嘴边的带有明显成分论、歧视性的称谓会不会就此消逝?“中国工人”会不会就此昂首挺胸?行不行,我看行。

    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沿海城市的二、三产业迅速发展,许多农民开始摸索着外出打工挣钱,也就是这个时候,“农民工”一词开始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社科院张雨林教授的笔下,自此以后,“农民工”这一说法被大量使用。

    然而,“农民工”之所以沦为被蔑视、被孤立、被边缘化、甚至被妖魔化的群体,不仅因为他们常常干最脏最累的工作、吃最差最廉价的饮食、住最差最小的“蚁穴”、拿最低的薪资;不仅因为他们的户口、保险、医疗、孩子上学等等一样不能根本解决;不仅因为他们在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之后,除了一顶“农民工”的土老帽儿,其余一无所有;更因为他们的山野粗话、他们的低级趣味、他们的浓重乡音、他们的俚俗、他们的粗鲁、他们的犯罪被我们的都市社会无限放大。

    一个没有地位、口袋里没有钞票、行止上土不拉叽、随时都可能犯罪的社会群体,哪会有什么尊重与理解?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在哪里?根源就在户籍制度造成的就业、福利、医疗歧视,根源就在“农民工”这个逐渐被打上成分、阶层的灰色烙印。但这两点都正在改变: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被打破、“农民工”医疗与保险逐步完善、“农民工”子女上学“同城待遇”的点线推进……再加上今天洋和尚念的一句好经:“农民工”变身“中国工人”,金灿灿的黎明之光没有理由照不到“农民工”的头上了!

    I have a dream,借着洋和尚念的这句好经,让“中国工人”从此取代“农民工”,成为耕耘“中国梦”的时代人物!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