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政府大院敞开门点赞,并不是要求所有政府机关和职能部门都把大门一开了之,而是期待更多地方从类似做法中获得一些启发——人们呼唤的、期待的,是公职部门和单位愿意俯下身子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为公开透明做更多努力,让“为人民服务”可感可触。
据11月17日央广网报道,近期,安徽舒城县政府大院在网上“火了”,网友亲切地称之为“比自家小区还容易进出的政府大院”。据当地市民介绍,舒城县政府大院随意进出无门卡,自由停车不收费,“从我们有印象记事的时候,大门永远是敞开的,也没有看到有人被阻拦在门外,群众进出很方便。”据悉,除了政府大院,机关食堂、卫生间也对外开放。
这则新闻在诸多社交媒体平台都收获了很多点赞,不少网友表示羡慕,也有一些网友自豪地表示自己家乡的政府大院也是开放的。
其实,政府大院对外开放,不是新话题。早在十几年前,一些地方就探索过开放政府大院和停车场,甚至有地方专门指派工作人员担任“讲解员”,带领进大院的群众参观。近年来,类似的举措更是越来越多,媒体报道显示,山东德州有至少50个乡镇在收粮季节开放政府大院给百姓晒粮;江苏、浙江的一些地方在节假日向市民开放政府食堂,“荤素搭配,好吃不贵”;还有的地方设立了“政府开放日”“市长接待日”等,让公众有更多机会了解政府机关如何运行并提出各类诉求……不难看出,不少地方都在努力拉近与公众的关系,以改变一些人的某些刻板认知和看法,相关新闻总能引发热议,也反映出公众对地方政府转变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水平的期待。
“政府大院随便进”收获诸多好评,一是因为这与一些严格限制进出,甚至颇具神秘色彩的机关大院形成了反差——毕竟,现实中,办事群众想要进入政府机关,有的要提前预约、有的要登记、有的要押证件,随意进出几乎不可能;二是因为契合了人们对服务型政府的期待,正如网友评价的那样,政府大院本来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地方,“人们能顺畅出入政府机关大门,是政府服务工作的重要一步”;三是因为这体现了政府接受公众监督的姿态,政府机关、职能部门在干什么,精神面貌如何,人们可以进去看一看。
拆围墙、打开门,不仅仅是在拉近地方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物理距离,更是在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进而有助于加深了解、增进信任。某种角度上,这也对政府机关形成了一种激励,为建设更加开明、自信的服务型政府夯实基础。
当然,人们为政府大院敞开门点赞,并不是要求所有政府机关和职能部门都把大门一开了之,而是期待更多地方从类似做法中获得一些启发——人们呼唤的、期待的,是公职部门和单位愿意俯下身子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为公开透明做更多努力,让“为人民服务”可感可触。
进而言之,地方政府敞开大门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理念。门内是社会治理的权力与决策,门外是百姓的诉求和期待。能不能让百姓兴致勃勃地进来、心满意足地出去,能不能在百姓走进院子的同时,领导干部也时常走出去,体验、感受基层的气息与活力,是更深层次的追求。如何在打开大门、敞开心门的过程中,获取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灵感与智慧,如何在“门好进”之后进一步实现“脸好看”“事好办”,更加重要。
地方政府大院打开门,让公众随意遛娃、如厕、晒粮、停车……这种“松弛感”或许还有另一个名字——群众路线。这种与群众打成一片、“不见外”的做法,正是公权力运行的一种正确姿势。这是地方政府应有的人情味,也是亲民理念的必然要求。我们有理由相信,有这样的治理理念和方式,地方发展的前景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