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第三方测评”如何禁得住测评?

2023年03月23日 14: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无标准测评”、疑似“以商养测”“以测养商”……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在有关“第三方测评”的调查报告中披露了诸多乱象,引发广泛关注。

  “第三方测评”有积极意义

  随着网购兴盛繁荣,“第三方测评”水涨船高。在网络平台上,五花八门的测评让人眼花缭乱,所涉商品几乎无所不包。面对逛不完的网店、看不尽的商品,“第三方测评”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为消费者承担试错成本,有助于化解消费者“选择的烦恼”。【详细

  “第三方测评”中的所谓“第三方”,通常是指未取得国家检验检测资质认定及CNAS认可的组织或者个人,具有非官方性质。从这个角度来说,“第三方测评”也是官方测评资源的必要补充,作为一种外部监督,用得好可以促进商家不断提升产品质量。【详细

  “第三方测评”不能成为“托儿”

  “第三方测评”机构虽数量越来越多,但“品质”良莠不齐。比如,不少测评机构自设标准,给商品做评级、认证或推荐,难言科学与公正;一些测评机构胡乱测评,有的还受雇于被测评产品的竞争对手,虚假测评、恶意诋毁;有的则“有钱能使鬼推磨”,收了商家“代言费”,以测评名义推销产品。【详细

  这些披上“第三方”外壳的“垃圾测评”,已经成了卖家请来的“托儿”,非但不能理性引导消费者的购物决策,还会损害商家声誉、破坏市场环境。可以说,既不客观也不专业的测评,纯属自败好感,伤害的将是自身及行业的长久发展。【详细

  促进“第三方测评”规范有序发展

  针对“第三方测评”存在的问题,要加强行业自律、平台自律,完善标准、规则与管理,强化问题账号审核,及时清理问题测评,以形成良好的行业生态。测评参与主体更应恪守本分,莫因“五斗米”砸了专业招牌,必须守住真实、公正这一测评生命线,以高标准、有质量的测评赢得消费者的长久信任。【详细

  测评行业面向广大消费者,测评内容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那么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商品使用体验,对商业营销推广内容做好标注,才能够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如果刻意混淆广告内容和非广告内容,测评体验无法做到“保真”,也就无法实现独立客观和公正。【详细

  (以上综合工人日报、光明网、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北京晚报)

  V视角:

  @爱吃羊肉串的小雪狼 :再弄个“第四方”去监督。

  @公子小白空:说直白点,全是买卖。

  @无味:刚开始是客观评测,到后面粉丝多了、流量高了,就接商单“硬吹”。

  @麻油叶:赶紧规范一下。

  @过眼烟云里:那些“以商养测”的内容,本质上还是一种广告。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测评乱象,既透支了消费者的信任,也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为此,行业需自律,监管要跟上。说到底,测评机构应成为合格的“第三方”,而不是市场上的“甲方乙方”。消费者信任是测评的核心竞争力,专业公正是测评发展的“压舱石”,这应当成为整个行业的共识。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第三方测评”如何禁得住测评?

2023-03-23 14: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无标准测评”、疑似“以商养测”“以测养商”……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在有关“第三方测评”的调查报告中披露了诸多乱象,引发广泛关注。

  “第三方测评”有积极意义

  随着网购兴盛繁荣,“第三方测评”水涨船高。在网络平台上,五花八门的测评让人眼花缭乱,所涉商品几乎无所不包。面对逛不完的网店、看不尽的商品,“第三方测评”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为消费者承担试错成本,有助于化解消费者“选择的烦恼”。【详细

  “第三方测评”中的所谓“第三方”,通常是指未取得国家检验检测资质认定及CNAS认可的组织或者个人,具有非官方性质。从这个角度来说,“第三方测评”也是官方测评资源的必要补充,作为一种外部监督,用得好可以促进商家不断提升产品质量。【详细

  “第三方测评”不能成为“托儿”

  “第三方测评”机构虽数量越来越多,但“品质”良莠不齐。比如,不少测评机构自设标准,给商品做评级、认证或推荐,难言科学与公正;一些测评机构胡乱测评,有的还受雇于被测评产品的竞争对手,虚假测评、恶意诋毁;有的则“有钱能使鬼推磨”,收了商家“代言费”,以测评名义推销产品。【详细

  这些披上“第三方”外壳的“垃圾测评”,已经成了卖家请来的“托儿”,非但不能理性引导消费者的购物决策,还会损害商家声誉、破坏市场环境。可以说,既不客观也不专业的测评,纯属自败好感,伤害的将是自身及行业的长久发展。【详细

  促进“第三方测评”规范有序发展

  针对“第三方测评”存在的问题,要加强行业自律、平台自律,完善标准、规则与管理,强化问题账号审核,及时清理问题测评,以形成良好的行业生态。测评参与主体更应恪守本分,莫因“五斗米”砸了专业招牌,必须守住真实、公正这一测评生命线,以高标准、有质量的测评赢得消费者的长久信任。【详细

  测评行业面向广大消费者,测评内容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那么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商品使用体验,对商业营销推广内容做好标注,才能够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如果刻意混淆广告内容和非广告内容,测评体验无法做到“保真”,也就无法实现独立客观和公正。【详细

  (以上综合工人日报、光明网、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北京晚报)

  V视角:

  @爱吃羊肉串的小雪狼 :再弄个“第四方”去监督。

  @公子小白空:说直白点,全是买卖。

  @无味:刚开始是客观评测,到后面粉丝多了、流量高了,就接商单“硬吹”。

  @麻油叶:赶紧规范一下。

  @过眼烟云里:那些“以商养测”的内容,本质上还是一种广告。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测评乱象,既透支了消费者的信任,也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为此,行业需自律,监管要跟上。说到底,测评机构应成为合格的“第三方”,而不是市场上的“甲方乙方”。消费者信任是测评的核心竞争力,专业公正是测评发展的“压舱石”,这应当成为整个行业的共识。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