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第三方测评成“托儿”公信何在

2023年03月23日 07:14   来源:北京晚报   辛音

  一半以上涉嫌“商测一体”

  第三方不能沦为买来的托

  中消协3月21日发布的一份“第三方测评”调查报告,让消费者看了心里“拔凉”。中消协通过对12个互联网平台7类共计350家相关账号进行体验式调查后的结果显示:93.1%的“第三方测评”涉嫌存在测评标准类问题,其中缺乏测评标准的主观性测评多;55.7%的“第三方测评”涉嫌存在“商测一体”、“以商养测”类的模式,难保公正性;37.2%的消费者反映通过观看“第三方测评”所购买的商品出现过质量问题;35.7%的“第三方测评”存在涉嫌虚假测评类问题。

  根据报告,近八成消费者会在购物前观看“第三方测评”,无非是对商家自己的宣传信不过,对刷屏的好评更信不过。相比之下,独立于国家司法部门、行政机关、经营者和消费者之外,具有非官方性特征的,以独立客观自诩的“第三方测评”理论上更有参考价值,也更能保障自己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此外,借助网络平台录制或直播的测评视频,在形式上也更加直观亲民,受到不少消费者的欢迎。

  打脸的是,“第三方测评”根本禁不住测评。梳理报告给出的案例,明明测的是产品质量,却只以配料表成分占比作为依据,明明测的是手机温度,却不给出测试时间和测温仪档位,存在以偏概全、主观性较强、缺乏有效测评标准等问题;还有的人,身为测试博主,竟能说出洗护产品“适合所有肤质”、“效果最快、最猛”这样的绝对性词语,甚至连最基本的型号、衣长介绍,都敢撇开事实胡说八道,存在涉嫌夸大产品功效及虚假宣传、“以商养测”及“以测养商”等乱象……

  本该帮助消费者择优汰劣的测评,或是私下跟商家串通一气,或是任性评测乱说一气。这些披上“第三方”外壳的“垃圾测评”,已经成了卖家请来的“托儿”,非但不会理性引导消费者的购物决策,还会损害商家声誉、破坏市场环境。客观真实是“第三方测评”的第一生命,专业独立是“第三方测评”的立身之本。既不客观也不专业的测评,纯属自败好感,伤及的将是自身及行业的长久发展。评别人家的商品好坏,说到底做的是口碑经济,如果不先树立和保护自己的口碑,恐怕会率先被纷至沓来的差评淹没。

  当“第三方测评”跟商品评论区一样真假难辨,我们也禁不住问一句,消费者想听点实话怎么就这么难?保护消费者对电子商务市场的信任感,需要商家及测评达人坚守自律,更需要监管部门重拳出击。只有把那些虚假的宣传、好评和测评全都翻腾出来,好好折腾折腾在商品和测评前信口开河的人,才能保障更多消费者听到实话、买到实惠、心里踏实。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第三方测评成“托儿”公信何在

2023-03-23 07:14 来源:北京晚报 辛音

  一半以上涉嫌“商测一体”

  第三方不能沦为买来的托

  中消协3月21日发布的一份“第三方测评”调查报告,让消费者看了心里“拔凉”。中消协通过对12个互联网平台7类共计350家相关账号进行体验式调查后的结果显示:93.1%的“第三方测评”涉嫌存在测评标准类问题,其中缺乏测评标准的主观性测评多;55.7%的“第三方测评”涉嫌存在“商测一体”、“以商养测”类的模式,难保公正性;37.2%的消费者反映通过观看“第三方测评”所购买的商品出现过质量问题;35.7%的“第三方测评”存在涉嫌虚假测评类问题。

  根据报告,近八成消费者会在购物前观看“第三方测评”,无非是对商家自己的宣传信不过,对刷屏的好评更信不过。相比之下,独立于国家司法部门、行政机关、经营者和消费者之外,具有非官方性特征的,以独立客观自诩的“第三方测评”理论上更有参考价值,也更能保障自己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此外,借助网络平台录制或直播的测评视频,在形式上也更加直观亲民,受到不少消费者的欢迎。

  打脸的是,“第三方测评”根本禁不住测评。梳理报告给出的案例,明明测的是产品质量,却只以配料表成分占比作为依据,明明测的是手机温度,却不给出测试时间和测温仪档位,存在以偏概全、主观性较强、缺乏有效测评标准等问题;还有的人,身为测试博主,竟能说出洗护产品“适合所有肤质”、“效果最快、最猛”这样的绝对性词语,甚至连最基本的型号、衣长介绍,都敢撇开事实胡说八道,存在涉嫌夸大产品功效及虚假宣传、“以商养测”及“以测养商”等乱象……

  本该帮助消费者择优汰劣的测评,或是私下跟商家串通一气,或是任性评测乱说一气。这些披上“第三方”外壳的“垃圾测评”,已经成了卖家请来的“托儿”,非但不会理性引导消费者的购物决策,还会损害商家声誉、破坏市场环境。客观真实是“第三方测评”的第一生命,专业独立是“第三方测评”的立身之本。既不客观也不专业的测评,纯属自败好感,伤及的将是自身及行业的长久发展。评别人家的商品好坏,说到底做的是口碑经济,如果不先树立和保护自己的口碑,恐怕会率先被纷至沓来的差评淹没。

  当“第三方测评”跟商品评论区一样真假难辨,我们也禁不住问一句,消费者想听点实话怎么就这么难?保护消费者对电子商务市场的信任感,需要商家及测评达人坚守自律,更需要监管部门重拳出击。只有把那些虚假的宣传、好评和测评全都翻腾出来,好好折腾折腾在商品和测评前信口开河的人,才能保障更多消费者听到实话、买到实惠、心里踏实。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