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大学要补一堂反诈课

2023年03月22日 08:20   来源:钱江晚报   陈江

  谁能拒绝暴富的诱惑?诱惑,只要不断地诱惑,然后就真的有人上当了。这回上当的,是安徽的4名高职学生。

  这4名学生在外实习期间,轻信不法分子的诱惑,结果偷越国境到达缅甸后与家人失联。消息传出,立即登上话题热搜。在警方的全力寻找下,3月20日下午,缅甸方面已将3名学生通过口岸移交给中国警方,另一人在中途已被劝返。

  从提心吊胆的焦虑,到心头的石块落地,许多网友和他们的家人一起,共同经历了一次危险之旅。人们在为这4名大学生的遭遇扼腕叹息的同时,不由得也心生疑虑:当下国内的相关部门,对提防境外诈骗的宣传力度很大,为什么还会有大学生掉入金钱的陷阱,相信这种“天上掉馅饼”的骗局呢?更何况还是偷渡出境,难道不懂法吗?

  毋庸讳言,能够在一场骗局中得手的人,都有深谙人们心理弱点的技巧,才有操控人心的力量。抛出“出国务工暴富”的诱饵,瞄准的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可谓切中软肋。对一个急于找工作的大学生来说,这不是中奖骗局,不是美容骗局,这是一个工作骗局,家里和自己都忙于找钱维持生计,又焉能不上当?

  其实,只要稍加梳理就不难发现,去缅甸打工受骗并非是孤例。近年来,一些东南亚国家诈骗集团的活动十分猖獗。某些网络平台经常会发布消息,吹嘘“丰厚待遇”,从国内招聘员工骗至境外,有人就此落入不法分子的陷阱。试想一下,缅甸作为东南亚人口大国,人均月工资还不足千元。在这样一个充斥着廉价劳动力的地方,简单打份工,就能实现暴富的美梦,这无异于天方夜谭,恐怕等来的只有噩梦。

  成年人也好,大学生也罢,为什么会相信暴富神话?一方面有一种侥幸心理,相信存在所谓的成功捷径。另一方面,新生代骗局层出不穷,它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存在于大家身边。新闻中的4名大学生轻易上了这么一当,这是我们作为局外人看到的结果。所谓当局者迷,在这个过程中不法分子究竟给涉世未深的学生灌了什么迷魂汤,我们是没有办法想象的。这也是不少骗局防不胜防的一面。

  作为大学生,虽然说读书学习之外,加强自身防范意识很重要,但就怕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新的骗术永远难防。加强反诈意识,这一课,社会和学校要形成合力施教。学生也要认真学,除了能够拒绝普通骗局干扰,还要有预防新型骗局引诱的能力,才能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踏青赏花,享受春天    2023年03月31日
  • ·大学生家长群,有必要吗?    2023年03月01日
  • ·三观不正,怎么教育下一代    2023年02月2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大学要补一堂反诈课

    2023-03-22 08:20 来源:钱江晚报 陈江

      谁能拒绝暴富的诱惑?诱惑,只要不断地诱惑,然后就真的有人上当了。这回上当的,是安徽的4名高职学生。

      这4名学生在外实习期间,轻信不法分子的诱惑,结果偷越国境到达缅甸后与家人失联。消息传出,立即登上话题热搜。在警方的全力寻找下,3月20日下午,缅甸方面已将3名学生通过口岸移交给中国警方,另一人在中途已被劝返。

      从提心吊胆的焦虑,到心头的石块落地,许多网友和他们的家人一起,共同经历了一次危险之旅。人们在为这4名大学生的遭遇扼腕叹息的同时,不由得也心生疑虑:当下国内的相关部门,对提防境外诈骗的宣传力度很大,为什么还会有大学生掉入金钱的陷阱,相信这种“天上掉馅饼”的骗局呢?更何况还是偷渡出境,难道不懂法吗?

      毋庸讳言,能够在一场骗局中得手的人,都有深谙人们心理弱点的技巧,才有操控人心的力量。抛出“出国务工暴富”的诱饵,瞄准的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可谓切中软肋。对一个急于找工作的大学生来说,这不是中奖骗局,不是美容骗局,这是一个工作骗局,家里和自己都忙于找钱维持生计,又焉能不上当?

      其实,只要稍加梳理就不难发现,去缅甸打工受骗并非是孤例。近年来,一些东南亚国家诈骗集团的活动十分猖獗。某些网络平台经常会发布消息,吹嘘“丰厚待遇”,从国内招聘员工骗至境外,有人就此落入不法分子的陷阱。试想一下,缅甸作为东南亚人口大国,人均月工资还不足千元。在这样一个充斥着廉价劳动力的地方,简单打份工,就能实现暴富的美梦,这无异于天方夜谭,恐怕等来的只有噩梦。

      成年人也好,大学生也罢,为什么会相信暴富神话?一方面有一种侥幸心理,相信存在所谓的成功捷径。另一方面,新生代骗局层出不穷,它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存在于大家身边。新闻中的4名大学生轻易上了这么一当,这是我们作为局外人看到的结果。所谓当局者迷,在这个过程中不法分子究竟给涉世未深的学生灌了什么迷魂汤,我们是没有办法想象的。这也是不少骗局防不胜防的一面。

      作为大学生,虽然说读书学习之外,加强自身防范意识很重要,但就怕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新的骗术永远难防。加强反诈意识,这一课,社会和学校要形成合力施教。学生也要认真学,除了能够拒绝普通骗局干扰,还要有预防新型骗局引诱的能力,才能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