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防治网课培训陷阱还需多方合力

2023年01月16日 11:16   来源:东方网   付彪

  春节临近,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在节假日期间提升自己,选择报名网课学习相关技能,如平面设计、短视频运营、PS进阶等。然而,培训机构暗藏的诸多陷阱让人防不胜防。近日,多位消费者向《法治日报》记者反映,自己在报名网课学习时遭遇虚假宣传、课程质量差、诱导贷款、退课退费难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培训机构及相关平台应当承担什么责任?消费者如何规避以保护自身权益?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1月14日《法治日报》)

  近年来,网课不再是学生的专属,越来越多的成年人也会选择购买各类网课在线上充电学习。网课内容丰富,上课方式灵活便捷,在给大家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很容易遭遇培训机构设置的种种“消费陷阱”。据报道,眼下的网课培训市场还存在不少乱象,虚假宣传诱导报名、分期付款暗藏陷阱等,成为一些培训机构虚假促销、诱骗消费者的惯用伎俩。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售卖网课的培训机构多半依托知名度较高的网课平台授课,部分学员正是因为相信“大平台有保障”而报名,但出现纠纷后平台通常难以给出有效解决方案,多以“平台不干预双方交易,请自行与商户协商”等理由推诿。对于这些问题,网课平台难辞其咎。比如,平台审核把关不严、管理措施不到位,追求商家入驻流量,导致网课商家虚假宣传诱导报名;平台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负有依法依规监督管理平台内商家的义务,如果不区分具体情况而完全不干预双方交易纠纷,这无异于给不良商家带来可趁之机。

  笔者认为,网课培训陷阱社会危害大,还需多方合力、共同防治。其一,网课平台要真正承担起主体责任,不能数钱时乐哈哈,履责时撇得干干净净。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平台知道或应当知道商家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与商家承担连带责任。平台应完善商家入驻资质审核机制,健全检查监控、信用评价制度,严防不良商家鱼目混珠。比如,发现虚假广告等行为,提升信息拦截等技术,并提醒消费者注意;区分商家与消费者法律纠纷的具体情形,对涉嫌欺诈等行为,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并向监管部门报告。

  其二,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管与打击力度。细化相关法律法规,构建监测、研判、预警、处置和追踪的网络安全问题联合处置机制,为包括网课培训在内的网络环境提供有效监管机制,倒逼平台完善管理措施、堵漏补缺,压缩培训机构暗藏陷阱的生存空间。对网课商家夸大宣传、虚假宣传及欺诈等违法行为,通过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实施精准打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采取“高额罚单”、列入“黑名单”,甚至追究刑事责任等处罚机制,让不良商家既付出经济代价,又付出诚信代价,更付出法律代价,倒逼行业合法合规经营。

  其三,消费者应增强防范意识。在购买网课时要擦亮眼睛、保持理性,多方查询相关信息,仔细阅读相关合同,避免盲目下单入坑;保留好汇款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必要时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身权益。网课商家也要自律,恪守商业道德,不能靠暗藏陷阱来获利,而要用诚信经营、课程质量来赢得市场认可。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心理咨询师速成 解忧岂能成忽悠    2022年11月30日
  • ·谨防违规培训的“隐形变异”    2022年03月02日
  • ·“双减”助力教育良好生态    2021年07月30日
  • ·每名考生的分数都值得尊重    2021年06月25日
  • ·教育减负不减质    2021年07月3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防治网课培训陷阱还需多方合力

    2023-01-16 11:16 来源:东方网 付彪

      春节临近,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在节假日期间提升自己,选择报名网课学习相关技能,如平面设计、短视频运营、PS进阶等。然而,培训机构暗藏的诸多陷阱让人防不胜防。近日,多位消费者向《法治日报》记者反映,自己在报名网课学习时遭遇虚假宣传、课程质量差、诱导贷款、退课退费难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培训机构及相关平台应当承担什么责任?消费者如何规避以保护自身权益?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1月14日《法治日报》)

      近年来,网课不再是学生的专属,越来越多的成年人也会选择购买各类网课在线上充电学习。网课内容丰富,上课方式灵活便捷,在给大家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很容易遭遇培训机构设置的种种“消费陷阱”。据报道,眼下的网课培训市场还存在不少乱象,虚假宣传诱导报名、分期付款暗藏陷阱等,成为一些培训机构虚假促销、诱骗消费者的惯用伎俩。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售卖网课的培训机构多半依托知名度较高的网课平台授课,部分学员正是因为相信“大平台有保障”而报名,但出现纠纷后平台通常难以给出有效解决方案,多以“平台不干预双方交易,请自行与商户协商”等理由推诿。对于这些问题,网课平台难辞其咎。比如,平台审核把关不严、管理措施不到位,追求商家入驻流量,导致网课商家虚假宣传诱导报名;平台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负有依法依规监督管理平台内商家的义务,如果不区分具体情况而完全不干预双方交易纠纷,这无异于给不良商家带来可趁之机。

      笔者认为,网课培训陷阱社会危害大,还需多方合力、共同防治。其一,网课平台要真正承担起主体责任,不能数钱时乐哈哈,履责时撇得干干净净。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平台知道或应当知道商家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与商家承担连带责任。平台应完善商家入驻资质审核机制,健全检查监控、信用评价制度,严防不良商家鱼目混珠。比如,发现虚假广告等行为,提升信息拦截等技术,并提醒消费者注意;区分商家与消费者法律纠纷的具体情形,对涉嫌欺诈等行为,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并向监管部门报告。

      其二,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管与打击力度。细化相关法律法规,构建监测、研判、预警、处置和追踪的网络安全问题联合处置机制,为包括网课培训在内的网络环境提供有效监管机制,倒逼平台完善管理措施、堵漏补缺,压缩培训机构暗藏陷阱的生存空间。对网课商家夸大宣传、虚假宣传及欺诈等违法行为,通过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实施精准打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采取“高额罚单”、列入“黑名单”,甚至追究刑事责任等处罚机制,让不良商家既付出经济代价,又付出诚信代价,更付出法律代价,倒逼行业合法合规经营。

      其三,消费者应增强防范意识。在购买网课时要擦亮眼睛、保持理性,多方查询相关信息,仔细阅读相关合同,避免盲目下单入坑;保留好汇款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必要时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身权益。网课商家也要自律,恪守商业道德,不能靠暗藏陷阱来获利,而要用诚信经营、课程质量来赢得市场认可。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