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心理咨询平台、机构收费很高,动辄几千元,但咨询师水平良莠不齐。各式各样的心理咨询师培训合格证被“包装”成“从业资格证”,拿证上岗当心理咨询师只需几个月就能“速成”。有关专家建议,尽快出台相关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别让心理咨询变心理“忽悠”。(《工人日报》 11月28日)
消费者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本是为了解忧,可咨询师的良莠不齐却让解忧变忽悠,花了冤枉钱不说,还可能让自己的心理疾病加重。如今,不少人瞄准了心理咨询行业的巨大商机,各种心理咨询平台、机构雨后春笋般涌现,伴随而生的还有大量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的出现。
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此前也是相当火爆的,2017年9月,为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职业资格设置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人社部取消了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面对着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和巨大商机,一些培训机构、心理咨询平台却将培训合格证包装成“从业资格证”,一方面靠着似是而非的推销话术招收学员,在培训费上赚得盆满钵满;另一方面,再靠打着心理咨询师的幌子来收割消费者,可以说是上下游通吃。
心理咨询行业之所以乱象丛生,与资格准入“硬门槛”取消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还是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服务规范。无门槛进入,加之缺乏统一规范、标准可供参照与约束,那任何想从这个行业分一杯羹者都可畅通无阻、跑马圈地。这也容易导致一种人人可当心理咨询师的错觉,正如某线上心理咨询平台回复寻求兼职工作者时所说的,“会聊天、有人气就行,顺着客户说,是否具备专业心理知识不重要”。
但心理咨询其实是项技术含量相当高的职业,并非只是会聊天就行。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需要经过系统培养,不仅要达到一系列的胜任力标准,还要遵循工作伦理守则。但很多速成的心理咨询师可能就是在线观看完100多小时的培训,然后做着全是选择题的考卷,在毫无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就走马上任了。
“批发”速成心理咨询师的确让不少人大赚特赚,但对全社会的危害却不可小觑。虽然普通民众日益重视心理健康,但真正迈出接受心理咨询服务这一步的人还是不多,很多人可能也只有心理问题十分严重了才会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如果心理咨询师缺乏专业能力,那患者不但可能会更受伤,也会让他们失去对心理咨询的信心,进而彻底堵上了解决心理问题的专业性渠道。
心理咨询服务貌似看不见摸不着,但服务质量显然不可能是毫无好坏、高低评判标准的,只不过现在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服务规范将其明确下来罢了,这也给了一些资质并不达标的培训机构、心理咨询平台以“自说自话”的可乘之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能各有风格,但一些基本的规范、标准、操守理应有定论,并用这些“定论”去约束培训机构、咨询平台、从业者,如此整个行业才有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石,寻求心理咨询服务患者的权益方有最基本的保障。
任由速成心理咨询师招摇撞骗、忽悠患者,消解患者信心的同时,也必将摧毁整个行业存在与发展的根基。涉及心理咨询行业的监管部门、行业协会、高校、科研机构等应形成合力,尽早补上行业标准、服务规范方面的空白,让心理咨询行业健康发展,也医好更多人的“心病”。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