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每名考生的分数都值得尊重

2021年06月25日 06:59   来源:北京晚报   贾亮

  6月23日起,全国各地陆续开启高考查分通道,北京将在25日公布考生成绩。教育部实时发出要求,强调各地要坚持正确教育评价导向,进一步规范高考成绩发布和相关宣传工作,严禁相关媒体、培训机构、中学、个人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复读生等信息。

  高考成绩是学生日常学习的成果,是掌握所学知识能力水平的客观检验,当然也是能否步入心仪大学的敲门砖。成绩考得高,自然值得高兴,授课老师、所在学校和考生个人及其家庭庆祝一下,合情合理、无可厚非。只要不是大摆升学宴、师恩宴,有违公序良俗,公众也不会有什么意见。可从以往看来,拿高考成绩大做文章的现象比比皆是,屡禁不止。有的学校打出横幅,把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名字以及考入重点大学的人数广而告之;有的地方政府敲锣打鼓给高分考生戴大红花,发奖金;有的培训机构则称有多少人是自己培养出来的;有的媒体也参与其中,大肆报道所谓的县状元、市状元、省状元……就在昨天,随着安徽高考放榜,竟有两所中学无视禁令,发布同一名考生荣获安徽省文科状元的喜讯,可见炒作高考分数的不正之风依旧存在。

  关注高考成绩、鼓励或奖励高分考生,以示对教育的重视,给后来者树立榜样,不仅没问题而且是应该的。可现实中不同群体的夸张表现,已经严重走样变形,脱离了本来的目的,将炒作高考成绩作为夹带私货的工具。扩大学校声誉的、为培训机构做广告的、给自己脸上贴金的、卖弄噱头赚流量的,不一而足。炒作高考成绩的种种不良做法,无形中强化了“以分数高低论英雄”的导向,对其他非高分学生容易造成隐形心理打击,并加深整个社会对教育的忧虑。

  每一份努力都应该肯定,每一个分数都值得尊重。高考早已经不是一条独木桥。人生的大道宽广无比,高考不是人生的终点,一次考试成绩不代表全部。对高分考生而言,适当的褒奖是一种正向的激励,但无处不在的掌声与鲜花、应接不暇的活动、勉强应对的采访未尝不是一次捧杀;而对更多一样努力和坚守却并没有获得高分乃至高考失利的学生而言,实在不该受到冷落,更不应该感受来自社会方方面面不公平的冷眼。

  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止在教育界存在,一个社会对高考特别是对高考分数的反映,足见认识上的短板、判断上的缺陷。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部禁止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的政策带有善意,也有从自身做起的诚意。这样的要求其实已经延续多年,实现全社会认识上的根本性的转变很难,也非一日之功,但正因为如此,才要反复重申,从一个个具体的事情入手,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中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莫让高价高招咨询放大教育焦虑    2020年07月31日
  • ·多方关注高考志愿填报    2020年07月1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每名考生的分数都值得尊重

    2021-06-25 06:59 来源:北京晚报 贾亮

      6月23日起,全国各地陆续开启高考查分通道,北京将在25日公布考生成绩。教育部实时发出要求,强调各地要坚持正确教育评价导向,进一步规范高考成绩发布和相关宣传工作,严禁相关媒体、培训机构、中学、个人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复读生等信息。

      高考成绩是学生日常学习的成果,是掌握所学知识能力水平的客观检验,当然也是能否步入心仪大学的敲门砖。成绩考得高,自然值得高兴,授课老师、所在学校和考生个人及其家庭庆祝一下,合情合理、无可厚非。只要不是大摆升学宴、师恩宴,有违公序良俗,公众也不会有什么意见。可从以往看来,拿高考成绩大做文章的现象比比皆是,屡禁不止。有的学校打出横幅,把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名字以及考入重点大学的人数广而告之;有的地方政府敲锣打鼓给高分考生戴大红花,发奖金;有的培训机构则称有多少人是自己培养出来的;有的媒体也参与其中,大肆报道所谓的县状元、市状元、省状元……就在昨天,随着安徽高考放榜,竟有两所中学无视禁令,发布同一名考生荣获安徽省文科状元的喜讯,可见炒作高考分数的不正之风依旧存在。

      关注高考成绩、鼓励或奖励高分考生,以示对教育的重视,给后来者树立榜样,不仅没问题而且是应该的。可现实中不同群体的夸张表现,已经严重走样变形,脱离了本来的目的,将炒作高考成绩作为夹带私货的工具。扩大学校声誉的、为培训机构做广告的、给自己脸上贴金的、卖弄噱头赚流量的,不一而足。炒作高考成绩的种种不良做法,无形中强化了“以分数高低论英雄”的导向,对其他非高分学生容易造成隐形心理打击,并加深整个社会对教育的忧虑。

      每一份努力都应该肯定,每一个分数都值得尊重。高考早已经不是一条独木桥。人生的大道宽广无比,高考不是人生的终点,一次考试成绩不代表全部。对高分考生而言,适当的褒奖是一种正向的激励,但无处不在的掌声与鲜花、应接不暇的活动、勉强应对的采访未尝不是一次捧杀;而对更多一样努力和坚守却并没有获得高分乃至高考失利的学生而言,实在不该受到冷落,更不应该感受来自社会方方面面不公平的冷眼。

      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止在教育界存在,一个社会对高考特别是对高考分数的反映,足见认识上的短板、判断上的缺陷。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部禁止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的政策带有善意,也有从自身做起的诚意。这样的要求其实已经延续多年,实现全社会认识上的根本性的转变很难,也非一日之功,但正因为如此,才要反复重申,从一个个具体的事情入手,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中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