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莫让高价高招咨询放大教育焦虑

2020年07月31日 07:39   来源:羊城晚报   斯涵涵

  羊城晚报29日报道,2020年广东高考填报志愿从7月25日开始,将持续到8月2日16时。由于疫情的影响,今年的线下咨询会大部分取消,导致缺少面对面的官方咨询平台。不少家长转向求助社会教育机构。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志愿填报的咨询需求量大,教育机构业务量猛增,不少机构的咨询老师“档期”难求,咨询价格最高近两万元。

  坊间有言:“七分拼成绩三分拼志愿”, 人们对高考志愿填报的看重可见一斑。因其可能影响到考生就读学校的知名度、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成绩,以及走出校门后的就业趋势和收入。面对海量信息,大多家长会难以下手,高考志愿填报咨询便应运而生,且需求旺盛。

  特别是今年,疫情的影响,令线下咨询会几近于无,再加上取消了自招、强基计划等等诸多变化,大大增加了志愿填报的难度,于是今年填报志愿咨询费用一路水涨船高。

  事实上,高价能否保障“高中”还是个问号。

  毋庸讳言,高考填报志愿市场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早已备受诟病。行业门槛较低,缺乏行业规范,相关平台自说自话,同样的分数,不同机构推荐的学校就不同,名师来历存疑……一言蔽之,一些机构与人员只不过是为了追逐巨大利润而投身其中。

  比如,很多咨询指导是通过学生的分数来评估、推荐学校,似乎专家可以准确预测高校录取分数线。然而,录取分数线是由报考人数和高校招生计划来决定的,虽然高校在每个省份的招生计划是先确认的,但志愿填报人数并不确定,高考最终录取分数每年便不一样,大学录取也存在“大小年”现象,学生填报志愿呈现极大的流动性,只有投档结束之后,才会知道录取分数。若将孩子的专业及未来职业寄托在某个标准不明的所谓专家上,未免离谱。

  即便是大学本身,也只能发布预估分数线,那些所谓的“专家”恐怕更难以把握。况且,高考填报志愿专业性非常强,不仅要结合当年、当地政策和专业录取数据,同时还要考虑到数目庞大考生和家长的不同选择,只有将这多方面全面整合起来综合考虑,才能给出一个全面的、专业的推荐。

  天价咨询费放大教育焦虑,对此,有关部门应当积极行动,“急民所难”。线下咨询会取消,相关部门、高校就要拾遗补缺,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将线下移至线上,依靠官网官微、小程序、网络直播、电话热线、邮箱咨询、企业QQ、智能机器人等形式,多渠道发布学校招生信息,提高招生咨询的效率与范围,并因地制宜,为考生提供更具体、可靠的招生信息和咨询帮助,目前像华工、暨大、广外、广大等高校都采用了自动问答系统“招生E答”“招生留言板”,可快速且准确地解答报考专业院校的疑虑,就是很不错的办法。

  广大考生及家长也要保持理性的态度。高考志愿固然很重要,花钱咨询也无不可,但关键还在于个人,需要科学定位,全盘考虑。孩子有什么爱好和愿望,学习能力如何,分数可以达到哪一层次,常常陪伴于侧的家长应该心中有数。既要重视学生的大学及专业规划,也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既要做好高考志愿的必要准备工作,也要豁达、理性和从容。

  常言道,计划没有变化快,恢复高考四十几年来,多少热门专业当初炙手可热,但毕业时却成冷门?又有多少名家高手在非专业领域做出了非凡成就?故此,多多留意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以及省教育考试院和高校官网官微招生信息,咨询一下专业老师、大数据软件可以,但不要迷信,更不要痴迷。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教书育人者更应懂法知荣辱    2020年07月20日
  • ·多方关注高考志愿填报    2020年07月1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莫让高价高招咨询放大教育焦虑

    2020-07-31 07:39 来源:羊城晚报 斯涵涵

      羊城晚报29日报道,2020年广东高考填报志愿从7月25日开始,将持续到8月2日16时。由于疫情的影响,今年的线下咨询会大部分取消,导致缺少面对面的官方咨询平台。不少家长转向求助社会教育机构。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志愿填报的咨询需求量大,教育机构业务量猛增,不少机构的咨询老师“档期”难求,咨询价格最高近两万元。

      坊间有言:“七分拼成绩三分拼志愿”, 人们对高考志愿填报的看重可见一斑。因其可能影响到考生就读学校的知名度、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成绩,以及走出校门后的就业趋势和收入。面对海量信息,大多家长会难以下手,高考志愿填报咨询便应运而生,且需求旺盛。

      特别是今年,疫情的影响,令线下咨询会几近于无,再加上取消了自招、强基计划等等诸多变化,大大增加了志愿填报的难度,于是今年填报志愿咨询费用一路水涨船高。

      事实上,高价能否保障“高中”还是个问号。

      毋庸讳言,高考填报志愿市场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早已备受诟病。行业门槛较低,缺乏行业规范,相关平台自说自话,同样的分数,不同机构推荐的学校就不同,名师来历存疑……一言蔽之,一些机构与人员只不过是为了追逐巨大利润而投身其中。

      比如,很多咨询指导是通过学生的分数来评估、推荐学校,似乎专家可以准确预测高校录取分数线。然而,录取分数线是由报考人数和高校招生计划来决定的,虽然高校在每个省份的招生计划是先确认的,但志愿填报人数并不确定,高考最终录取分数每年便不一样,大学录取也存在“大小年”现象,学生填报志愿呈现极大的流动性,只有投档结束之后,才会知道录取分数。若将孩子的专业及未来职业寄托在某个标准不明的所谓专家上,未免离谱。

      即便是大学本身,也只能发布预估分数线,那些所谓的“专家”恐怕更难以把握。况且,高考填报志愿专业性非常强,不仅要结合当年、当地政策和专业录取数据,同时还要考虑到数目庞大考生和家长的不同选择,只有将这多方面全面整合起来综合考虑,才能给出一个全面的、专业的推荐。

      天价咨询费放大教育焦虑,对此,有关部门应当积极行动,“急民所难”。线下咨询会取消,相关部门、高校就要拾遗补缺,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将线下移至线上,依靠官网官微、小程序、网络直播、电话热线、邮箱咨询、企业QQ、智能机器人等形式,多渠道发布学校招生信息,提高招生咨询的效率与范围,并因地制宜,为考生提供更具体、可靠的招生信息和咨询帮助,目前像华工、暨大、广外、广大等高校都采用了自动问答系统“招生E答”“招生留言板”,可快速且准确地解答报考专业院校的疑虑,就是很不错的办法。

      广大考生及家长也要保持理性的态度。高考志愿固然很重要,花钱咨询也无不可,但关键还在于个人,需要科学定位,全盘考虑。孩子有什么爱好和愿望,学习能力如何,分数可以达到哪一层次,常常陪伴于侧的家长应该心中有数。既要重视学生的大学及专业规划,也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既要做好高考志愿的必要准备工作,也要豁达、理性和从容。

      常言道,计划没有变化快,恢复高考四十几年来,多少热门专业当初炙手可热,但毕业时却成冷门?又有多少名家高手在非专业领域做出了非凡成就?故此,多多留意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以及省教育考试院和高校官网官微招生信息,咨询一下专业老师、大数据软件可以,但不要迷信,更不要痴迷。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