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谨防违规培训的“隐形变异”

2022年03月02日 07:49   来源:红网   王研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经过各方努力,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预收费监管基本实现了全覆盖,监管总额超过130亿元,所有省份均已出台政府指导价标准。不过,从各地排查情况看,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等违规行为依然存在,巩固治理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非学科类培训升温趋势明显,总体监管较为薄弱。(3月1日 《中国青年报》)

  “双减”政策之下,各大线上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均按上了“终止键”,走下教育舞台,着实让广大家长松了口气。但是个别投机者却不守规矩,“高端家政”“众筹私教”“游学研学”轮番上阵,“挂羊头卖狗肉”式学科类培训机构给“双减”来了个措手不及。对于“隐形变异”违规培训要露头就打,不给任何野蛮生长的机会。

  据统计,去年各地共发现查处“隐形变异”违规培训问题2200多项,今年寒假共查处以“一对一”等方式违规开展培训行为1042人次。在教育部门如此坚决的态度之下,依然有这么多“隐形变异”违规培训,一方面说明了对于“隐形变异”违规培训确实存在监管盲区,给了部分学科类培训机构可乘之机;另一方面说明部分家长对于“双减”政策认识不到位,仍然想通过学科类培训给学生“开小灶”试图“弯道超车”。

  “隐形变异”违规培训隐蔽性强,对中国教育长足发展负面影响大。一旦放松对“隐形变异”违规培训的打击和监管,将会有更多的家长把孩子送进“高端家政”“众筹私教”,在家长之间形成“内卷”,进一步增添学生负担。长此以往,将影响“双减”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

  打击“隐形变异”违规培训,面对“魔高一尺”必须得做到“道高一丈”。要加大对“隐形变异”违规培训的监管和打击力度,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对于在职教师参与“隐形变异”违规培训行为予以从重处罚。另外,要通过“两微一端”、家长会等形式对家长宣传“双减”政策,让家长认识到“双减”政策的好处,引导家长主动抵制各类“隐形变异”违规培训机构,还学生一个健康、愉悦的学习环境。

  推行“双减”政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打击“隐形变异”违规培训也不是“一口吃成个胖子”。防止“隐形变异”违规培训野蛮生长,还需持续发力、久久为功,通过政府、学校、家长的不断努力,让“隐形变异”违规培训彻底撤出教育舞台。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双减”助力教育良好生态    2021年07月30日
  • ·每名考生的分数都值得尊重    2021年06月25日
  • ·教育减负不减质    2021年07月30日
  • ·警惕“网红”运动伤害孩子    2022年02月2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谨防违规培训的“隐形变异”

    2022-03-02 07:49 来源:红网 王研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经过各方努力,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预收费监管基本实现了全覆盖,监管总额超过130亿元,所有省份均已出台政府指导价标准。不过,从各地排查情况看,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等违规行为依然存在,巩固治理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非学科类培训升温趋势明显,总体监管较为薄弱。(3月1日 《中国青年报》)

      “双减”政策之下,各大线上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均按上了“终止键”,走下教育舞台,着实让广大家长松了口气。但是个别投机者却不守规矩,“高端家政”“众筹私教”“游学研学”轮番上阵,“挂羊头卖狗肉”式学科类培训机构给“双减”来了个措手不及。对于“隐形变异”违规培训要露头就打,不给任何野蛮生长的机会。

      据统计,去年各地共发现查处“隐形变异”违规培训问题2200多项,今年寒假共查处以“一对一”等方式违规开展培训行为1042人次。在教育部门如此坚决的态度之下,依然有这么多“隐形变异”违规培训,一方面说明了对于“隐形变异”违规培训确实存在监管盲区,给了部分学科类培训机构可乘之机;另一方面说明部分家长对于“双减”政策认识不到位,仍然想通过学科类培训给学生“开小灶”试图“弯道超车”。

      “隐形变异”违规培训隐蔽性强,对中国教育长足发展负面影响大。一旦放松对“隐形变异”违规培训的打击和监管,将会有更多的家长把孩子送进“高端家政”“众筹私教”,在家长之间形成“内卷”,进一步增添学生负担。长此以往,将影响“双减”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

      打击“隐形变异”违规培训,面对“魔高一尺”必须得做到“道高一丈”。要加大对“隐形变异”违规培训的监管和打击力度,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对于在职教师参与“隐形变异”违规培训行为予以从重处罚。另外,要通过“两微一端”、家长会等形式对家长宣传“双减”政策,让家长认识到“双减”政策的好处,引导家长主动抵制各类“隐形变异”违规培训机构,还学生一个健康、愉悦的学习环境。

      推行“双减”政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打击“隐形变异”违规培训也不是“一口吃成个胖子”。防止“隐形变异”违规培训野蛮生长,还需持续发力、久久为功,通过政府、学校、家长的不断努力,让“隐形变异”违规培训彻底撤出教育舞台。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