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构建公平劳资关系,给农民工吃上“定薪丸”

2023年01月13日 16:52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新春临近,人社部召开深入推进根治欠薪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扎实推进欠薪集中整治专项行动,确保农民工及时足额拿到工资。 

  加大欠薪治理工作力度

  年终岁尾,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向来牵动人心。近些年,围绕欠薪顽疾,国家一直在加大治理力度。而今针对疫情影响,有关部门再次积极推进监管整治,对外公布欠薪“黑名单”,同时对确有困难的企业进行精准帮扶,助力企业清偿欠薪,这既是为劳动者撑腰站台,也是给来年的返岗就业注入信心与动力。【详细

  近年来,从制定出台《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等法规,到持续开展根治欠薪冬季专项行动,从开通“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到启动依托全国一体化在线监管平台支撑根治欠薪试点工作,我国始终把根治欠薪问题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不断扎紧制度篱笆、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详细

  治理欠薪是一项系统工程 

  治理欠薪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道现实考题,既要紧盯重点领域和重要时间节点集中整治,也要抓常抓长,推动欠薪治理常态化长效化。一方面,要督促有支付能力的单位尽快清欠农民工工资,协调妥善解决困难行业企业的欠薪问题;另一方面,要持续堵漏洞、补短板,落实工资保证金等制度,同时加大执法和惩处力度,不断强化“不敢欠”的震慑效应。【详细

  此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明确法院可以对被执行人发出限制高消费令,限制其乘坐飞机、列车软卧出行,不得在星级以上宾馆酒店进行高消费等。因而,在对“老赖”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同时,通过系列联合惩戒举措,让“老赖”在社会上寸步难行,处处受限制,或将起到更好的效果。【详细】  

  治理欠薪顽疾要建立长效机制

  治理欠薪顽疾,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重要的是从用工制度、劳动权益保障等宏观层面入手,建立长效机制。【详细

  农民工是我国重要的就业群体,是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工资报酬是他们最直接、最核心的权益,每一份工资都牵动一个家庭的幸福冷暖。扎实做好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保持治理欠薪的高压态势,打好清欠防欠“组合拳”,定能确保付出辛劳的农民工及时足额拿到应得的劳动报酬,让他们就业更有底气。【详细】  

  (以上综合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红网 

  V视角: 

  @是花颜醉啊:希望地方能抓紧落实。

  @海纳百川:我前年的辛苦钱到现在都没拿到,老板跑路了,公司搬走了,找不到地方要钱。

  @小王:对于这些拖欠工资的人,要严惩,要双倍处罚!

  @其他的鱼:支持!

  @正能量木子:有这样的规矩就好,不能让那些知法犯法恶意拖欠工资的人逍遥法外。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确保农民工工资支付,事关民生福祉,更牵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不能“年年治理年年欠”。要根治此类问题,需要建立长效机制,让农民工劳动有保障;明确责任主体,让农民工讨薪有底气;形成尊重农民工劳动价值和成果的社会氛围,构建公平公正的劳资关系,给这一群体吃上“定薪丸”。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构建公平劳资关系,给农民工吃上“定薪丸”

2023-01-13 16:52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新春临近,人社部召开深入推进根治欠薪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扎实推进欠薪集中整治专项行动,确保农民工及时足额拿到工资。 

  加大欠薪治理工作力度

  年终岁尾,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向来牵动人心。近些年,围绕欠薪顽疾,国家一直在加大治理力度。而今针对疫情影响,有关部门再次积极推进监管整治,对外公布欠薪“黑名单”,同时对确有困难的企业进行精准帮扶,助力企业清偿欠薪,这既是为劳动者撑腰站台,也是给来年的返岗就业注入信心与动力。【详细

  近年来,从制定出台《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等法规,到持续开展根治欠薪冬季专项行动,从开通“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到启动依托全国一体化在线监管平台支撑根治欠薪试点工作,我国始终把根治欠薪问题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不断扎紧制度篱笆、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详细

  治理欠薪是一项系统工程 

  治理欠薪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道现实考题,既要紧盯重点领域和重要时间节点集中整治,也要抓常抓长,推动欠薪治理常态化长效化。一方面,要督促有支付能力的单位尽快清欠农民工工资,协调妥善解决困难行业企业的欠薪问题;另一方面,要持续堵漏洞、补短板,落实工资保证金等制度,同时加大执法和惩处力度,不断强化“不敢欠”的震慑效应。【详细

  此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明确法院可以对被执行人发出限制高消费令,限制其乘坐飞机、列车软卧出行,不得在星级以上宾馆酒店进行高消费等。因而,在对“老赖”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同时,通过系列联合惩戒举措,让“老赖”在社会上寸步难行,处处受限制,或将起到更好的效果。【详细】  

  治理欠薪顽疾要建立长效机制

  治理欠薪顽疾,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重要的是从用工制度、劳动权益保障等宏观层面入手,建立长效机制。【详细

  农民工是我国重要的就业群体,是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工资报酬是他们最直接、最核心的权益,每一份工资都牵动一个家庭的幸福冷暖。扎实做好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保持治理欠薪的高压态势,打好清欠防欠“组合拳”,定能确保付出辛劳的农民工及时足额拿到应得的劳动报酬,让他们就业更有底气。【详细】  

  (以上综合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红网 

  V视角: 

  @是花颜醉啊:希望地方能抓紧落实。

  @海纳百川:我前年的辛苦钱到现在都没拿到,老板跑路了,公司搬走了,找不到地方要钱。

  @小王:对于这些拖欠工资的人,要严惩,要双倍处罚!

  @其他的鱼:支持!

  @正能量木子:有这样的规矩就好,不能让那些知法犯法恶意拖欠工资的人逍遥法外。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确保农民工工资支付,事关民生福祉,更牵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不能“年年治理年年欠”。要根治此类问题,需要建立长效机制,让农民工劳动有保障;明确责任主体,让农民工讨薪有底气;形成尊重农民工劳动价值和成果的社会氛围,构建公平公正的劳资关系,给这一群体吃上“定薪丸”。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