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毛同辉认为,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重视质的有效提升,还要重视量的合理增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近期,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促进制造业发展的举措接连推出。
中央层面,9月1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延长制造业缓税补缴期限;9月28日央行宣布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支持制造业等领域设备更新改造;10月2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深入落实制造业增量留抵税额即申即退,支持企业纾困和发展。地方层面,浙江发布《关于高质量发展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指导意见》,上海印发《上海市推进高端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从央地释放的信号来看,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正持续加力。
今年4月份以来,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的作用下,二季度前期经济下滑势头及时得到扭转。当前经济回稳向上,极为不易,也是拓展回稳向上态势的关键窗口期。实体经济是稳定经济大盘的“压舱石”,而制造业又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因此,稳住制造业投资,既对当前经济稳增长有重要作用,又影响未来的产业结构和发展后劲。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重视质的有效提升。应着眼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有效提升制造业发展的能级、水平、层次。主要在于三点: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发展效率;二是增强产业韧性,提高产业体系抗风险、抗冲击的能力,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顺畅运转;三是坚持创新引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加快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还要重视量的合理增长。当前,在疫情等超预期突发因素作用下,制造业发展面临一些长短期困难交织的问题,主要是有效需求相对不足、企业预期有所转弱,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遇到生存困境。因此,着眼当前,要持续落实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特别是要推动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落地见效,把税惠之“肥”真正施到企业之“根”上,帮助企业纾困解难,为其扩投资、稳预期、增活力、强信心提供有力支撑。
制造业兴,则经济兴、国家强;制造业衰,则经济衰、国家弱。我国具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加上完整的工业体系、完备的产业链、日益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这些基础条件为各类企业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民族复兴夯实发展之基、汇聚前行之力。(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毛同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推进设备更新为制造业添动力
扩大制造业市场需求 巩固经济持续恢复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