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定能让锦绣河山更加壮美,让良好生态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近日,长江沿岸,“江豚逐浪”的情景频频出现;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里,“雨燕塔”中百鸟繁衍聚集;河北曹妃甸湿地,白鹈鹕年内第二次现身……这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记录下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标注了绿色发展的坚实脚步。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建设美丽家园、美丽中国,是亿万人民的共同心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放眼世界,自工业革命以来,数百年的工业化进程造成了触目惊心的生态破坏,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开发导致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走美欧老路,去消耗资源,去污染环境,是难以为继、走不通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的是中国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走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之路。
最近十年,从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把“污染防治”纳入三大攻坚战,再到把“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时至今日,绿色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简约低碳成为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越来越多,雾霾天气和黑臭水体越来越少,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带来了人均健康状况的大幅改善。10年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74.8岁增长到78.2岁。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不是“二选一”的选择题,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只有加强生态保护,才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比如,曾经“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塞罕坝,建起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每年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155.9亿元,已成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再如,有着百年开采历史的安徽马鞍山凹山露天铁矿,经过生态修复和绿色转型发展,已华丽转身为地质文化公园。
实践证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色发展,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新部署。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艰巨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定能让锦绣河山更加壮美,让良好生态造福人民、泽被子孙。(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