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空瓶子“有处可去”,实现“良币驱逐劣币”

2022年05月16日 14:3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一个用完的化妆品空瓶,却有人以数十元甚至数百元的高价求收?记者发现,二手平台收购空瓶的疑似“黄牛”众多,发布空瓶帖子几乎都会被秒拍下,而回收的空瓶大多被用于二次包装售卖。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闫梓濛/摄

  小小空瓶,为何如此吃香

  在生活中,瓶子或包装就是品牌的“招牌”,也是消费者甄别化妆品是否为正品的主要参考依据。而在化妆品造假的各环节中,由于仿制瓶子的成本相对更高昂,因此回收正品空瓶就成为造假链条上的重要一环。【详细

  当然,“真瓶装假货”一般都需要精心包装一番,搞些“故事营销”私域走货的把戏,以“残次品”“免税店产品”“小样试用品”等说辞掩人耳目,通过朋友圈、微商、直播间等渠道“低价”售假。【详细

  小赚一笔,反倒会坑自己

  我们不妨简单算一笔账,拿动辄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大牌面霜来说,即便以几百元的价格回收空瓶,在包装成正品后以原价或者所谓折扣价贩卖,这背后仍有巨大非法获利空间。而此“利”,才是造假者眼中空瓶的真正“价值”。【详细

  其实,那些想着卖空瓶“小赚一笔”的消费者,最后反倒大概率会坑了自己。这其中的逻辑很好理解:看上卖空瓶那小几百块钱的人,通常是价格敏感型消费者,他们更可能被“低价”的高档化妆品吸引,也更容易成为“真瓶装假货”的中招者。【详细

  打击造假,人人利益攸关

  当然,化妆品空瓶不是不可以回收,而是要有处可收——要有正规的渠道、平台和完整的回收机制。对于化妆品的生产厂家来说,回收消费者使用过的空瓶,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减少市面上的假货。【详细

  打击造假,人人都是利益攸关者。毕竟“每出售一个空瓶,就可能多一个假货受害者”,又焉知你不会是下一个假货受害者呢?若每个人都成为一道防线,让造假者无空可钻,我们在消费时也能更安心、舒心。【详细

  (以上综合红网、广州日报、深圳特区报)

  V视角:

  @小熊家的香蕉 :我扔瓶子都刮了字,怕被拿去做假货。

  @我的眸中客:这跟卖假酒差不多。

  @人生能力有限:将空瓶子放在二手平台上,会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

  @墩墩糯:不要在小店买大牌商品。

  @爱冰淇淋:别成了制假售假的“帮凶”。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真瓶装假货”,老把戏罢了。治理此类问题,堵疏结合是“正道儿”——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和畅通正规回收渠道,让空瓶子“有处可去”,才能实现“良币驱逐劣币”。对于消费者来说,下次再想卖空瓶子的时候,不妨先掂量一下?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让空瓶子“有处可去”,实现“良币驱逐劣币”

2022-05-16 14:3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一个用完的化妆品空瓶,却有人以数十元甚至数百元的高价求收?记者发现,二手平台收购空瓶的疑似“黄牛”众多,发布空瓶帖子几乎都会被秒拍下,而回收的空瓶大多被用于二次包装售卖。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闫梓濛/摄

  小小空瓶,为何如此吃香

  在生活中,瓶子或包装就是品牌的“招牌”,也是消费者甄别化妆品是否为正品的主要参考依据。而在化妆品造假的各环节中,由于仿制瓶子的成本相对更高昂,因此回收正品空瓶就成为造假链条上的重要一环。【详细

  当然,“真瓶装假货”一般都需要精心包装一番,搞些“故事营销”私域走货的把戏,以“残次品”“免税店产品”“小样试用品”等说辞掩人耳目,通过朋友圈、微商、直播间等渠道“低价”售假。【详细

  小赚一笔,反倒会坑自己

  我们不妨简单算一笔账,拿动辄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大牌面霜来说,即便以几百元的价格回收空瓶,在包装成正品后以原价或者所谓折扣价贩卖,这背后仍有巨大非法获利空间。而此“利”,才是造假者眼中空瓶的真正“价值”。【详细

  其实,那些想着卖空瓶“小赚一笔”的消费者,最后反倒大概率会坑了自己。这其中的逻辑很好理解:看上卖空瓶那小几百块钱的人,通常是价格敏感型消费者,他们更可能被“低价”的高档化妆品吸引,也更容易成为“真瓶装假货”的中招者。【详细

  打击造假,人人利益攸关

  当然,化妆品空瓶不是不可以回收,而是要有处可收——要有正规的渠道、平台和完整的回收机制。对于化妆品的生产厂家来说,回收消费者使用过的空瓶,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减少市面上的假货。【详细

  打击造假,人人都是利益攸关者。毕竟“每出售一个空瓶,就可能多一个假货受害者”,又焉知你不会是下一个假货受害者呢?若每个人都成为一道防线,让造假者无空可钻,我们在消费时也能更安心、舒心。【详细

  (以上综合红网、广州日报、深圳特区报)

  V视角:

  @小熊家的香蕉 :我扔瓶子都刮了字,怕被拿去做假货。

  @我的眸中客:这跟卖假酒差不多。

  @人生能力有限:将空瓶子放在二手平台上,会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

  @墩墩糯:不要在小店买大牌商品。

  @爱冰淇淋:别成了制假售假的“帮凶”。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真瓶装假货”,老把戏罢了。治理此类问题,堵疏结合是“正道儿”——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和畅通正规回收渠道,让空瓶子“有处可去”,才能实现“良币驱逐劣币”。对于消费者来说,下次再想卖空瓶子的时候,不妨先掂量一下?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