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让这些精力旺盛的年轻人有活儿干、有奔头儿,正是今年“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的重中之重。接下来,政策再推一把、高校再帮一把、相关企业再拉一把,年轻人迈入社会的第一步就会走得更踏实一些。
坊间有戏言,我们总在见证历史。1076万人,今年高校毕业生的规模,又是一个历史新高。
这届大学生真是不容易。本应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却变成了“函授学习”,谁心理不憋屈?但这点委屈,可能真不算什么。之前总说“史上最难毕业季”,跟今年一比“你就偷着乐去吧”。很多毕业生刚走出“象牙塔”,就要“经历风雨”:心仪的企业“泥菩萨过河”,异地面试求职怕被隔离,考研考公的竞争更激烈了……让这些精力旺盛的年轻人有活儿干、有奔头儿,正是今年“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的重中之重。
这件事等不得,也慢不得。近段时间,陆续有利好消息传来。教育部启动了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专场招聘和供需对接等活动,预计为毕业生提供超过60万个岗位;人社部相关领导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以政策落实、活动开展、改革推进为牵引,以“四送一简化”(送政策拓渠道、送服务促匹配、送培训提能力、送帮扶兜底线和简化手续增便利)全力稳定毕业生就业局势;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免除今年及以前年度毕业生今年应偿还的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免息资金由国家财政承担……
当然,市场经济环境下,就业是由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决定的。因此,要稳定和扩大就业,就必须给市场主体以稳定的、持续改善的市场预期。今年以来,有关部门及时调动政策“工具箱”,积极助企纾困。比如,财政部已经出台20多项税费支持政策。主要包括:实施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有关行业存量留抵税额全额退还;延续实施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提高减免幅度、扩大适用范围;出台支持特殊困难行业纾困发展的税收政策等。数据显示,今年1至4月,我国新设市场主体在较大基数的基础上仍然实现正增长,共新设898.7万户,同比增长0.7%。可以说,让1.58亿户市场主体“青山常在”,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就能更多一些。
选择再多,路也得自己走。在今年这样的就业形势下,对一些人来说,不妨考虑“先就业后择业”,并适当降低一下期望值,“猥琐发育,别浪”也是打好“逆风局”的关键。更重要的是,在起起伏伏的疫情之下,大家仍然要坚定信心。这个信心,是相信自己寒窗苦读多年练就的一身本领,可以适应不少用工企业需求;这个信心,是相信国家会沿着市场化、法治化的方向前行,实事求是去解决问题,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当年,“觉醒年代”中的先驱者在黑夜里求索光明,现在的年轻人也不会因为遇到稍许磨难,就停下脚步。
接下来,政策再推一把、高校再帮一把、相关企业再拉一把,年轻人迈入社会的第一步就会走得更踏实一些。(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应届毕业生人数破千万,是压力亦是动力
用“组合拳”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