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近年来,有关部门多次开展打击刷单炒信、虚假宣传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专项整治行动,一些点评类平台也出手整治刷分控评等流量造假问题,每次处理的账号都数以万计,但刷分控评等乱象依然难以根除。
创意图片 中国经济网许子杰制作
“刷分控评”触碰法律红线
“点评生态”被破坏,吃亏的首先是消费者。以餐饮为例,一些网红餐厅有名无实,慕名而来的消费者耗费时间排队等位,结果却频频踩雷。为了高分排名,不少商家甚至借助第三方机构高价购买好评。长此以往,用心做产品的商家寂寂无闻,花钱买好评的却声名在外,劣币驱逐良币,扰乱了正常市场秩序。【详细】
站在法律层面看,网络水军的产业链中,不管是最末端的参与者,还是更高层级的组织者;不管是自我炒作、营销为目的,还是以诋毁、“黑”竞争对手为目的来组织跟帖、评论,都已经涉嫌违法甚至犯罪,这一点毋庸置疑。【详细】
从源头上整治“点评生态”
点评类网站的基石,就是消费者“真实意见”自发分享所形成的“参照价值”。但从实践反馈来看,这条赛道似乎并没有那么容易行得通。首先,愿意“共享消费体验”的用户未必有那么多,很多人在网络场域内,都属于是“静默”“少言”“潜水”的。由之顺势引出第二个问题,那就是大量能说会道、别有所图、组织化的“职业玩家”充斥其间辗转腾挪,从源头污染了这一领域的信息质素。【详细】
究其根源,还是商家缺少商业道德、挑战法律底线,将“点评”视为获得短期利益的工具。虽然高流量往往会带来高收益,但如果将流量当作唯一的指挥棒,则会使整个市场变得浮躁。【详细】
合力切断网络水军利益链
平台是管理网上评价最直接、效率也较高的途径。“刷分控评”会影响平台的客观和中立,失去公信力的点评平台也难以长久。因此,平台应加强对入驻商家的管理,利用后台算法、识别程序等对评价真实性进行监测,对涉嫌“刷分控评”的商家,采取警告、屏蔽、降低违规账号发言权、限制交易等分级惩罚举措。此外,市场监管部门要同网信、公安等其他部门形成监管合力,创新监管方式,多方共建真实可信的“点评生态”。【详细】
同时,在一些报道中也提到,网络水军群体的警惕性很高,经常是任务完成就解散群组,让收集证据和认定的难度进一步加大,相关执法部门也要及时跟进,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进行严厉打击,与平台形成合力,切断网络水军的利益链。【详细】
(以上综合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羊城晚报、光明网)
微言大义:
@呼噜秀才:之前有人出600元买我的账号,没敢卖,我还得用呢。
@来年依旧笑桃春:要净化网络空间,相关部门好好监督和管控吧。
@盛世美颜如颖随行:呵呵,这次是刷评分,下次是什么?直接说瞎话?
@啊笨猫:5块钱打分,我看到好多这种广告。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如今,刷分控评的“花样”不断翻新,真是坑了顾客、乱了市场、苦了商家。要知道,无论“返现”求好评,还是“水军”刷差评,若非真实可信,就失去了评价的意义。口碑和信誉不是“刷”出来的,“刷评”更不能成为一门生意,构建良性健康的“点评生态”,亟待商家、平台、用户和监管部门形成合力、共同“清朗”。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