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一次好评一元,打击网络水军刻不容缓

2022年02月10日 07:05   来源:光明网   熊志

  网络水军到底是如何运转的?其背后隐藏着哪些不可告人的秘密?据报道,为揭开网络水军黑幕,记者加入十多个网络水军群进行卧底调查。

  一次好评一元,评论越真报酬越高……从记者卧底的情况来看,网络水军的运作有两个明显的特征:首先,人数众多,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比如报道提到,一些派单任务群动辄几百、上千人,且业务涉及商品好评、影视控评、短视频热度等等,它们在网络上制造了大量的虚假跟帖、评论,形成流量泡沫。

  其次,网络水军的产业链运作相当成熟,分工明确,且等级差异相当明显。报道提到,网络水军的派单,有专门提供高质量跟帖、评论的精品群,也有整齐划一复制粘贴的普通任务群,在基层的水军之上,还有“管理员”“大头目”等,组织分工严密。

  网络水军业务广泛、高度组织化的特征说明,这一行业的发展由来已久,也意味着,它对于网络环境正在产生严重的破坏,不仅是将网络空间搞得乌烟瘴气,更是对人们形成了严重的误导。像有些商品明明是质量低劣,在虚假好评的包装之下,反而变成了物美价廉的畅销品。还有一些影视剧,还没有播出,一些虚假好评就提前占领了网络点评平台,扰乱视听。

  站在法律层面看,网络水军的产业链中,不管是最末端的参与者,还是更高层级的组织者;不管是自我炒作、营销为目的,还是以诋毁、“黑”竞争对手为目的来组织跟帖、评论,都已经涉嫌违法甚至犯罪,这一点毋庸置疑。

  一些公关公司或者媒介,无视违法甚至犯罪的风险,组织水军控评删帖、操控舆论,还是因为网络水军的产业链具有高度隐匿性,像一些任务群派完单就解散,这给追踪打击制造了困难。加上末梢的参与者众多,又容易形成法不责众的局面。

  但越是如此,越不能纵容网络水军的产业链。事实上,现在的网络环境,已经被这些虚假的流量严重污染破坏,不管是观看一部影视剧,还是购买一件商品,我们需要付出越来越多的精力来仔细甄别它们的评价,避免踩坑。这种乌烟瘴气的局面,呼唤更严格的网络治理。

  事实上,今年年初,《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就正式面向社会征集意见,对网络水军的规制在法律规章层面更加完善。

  此外,公安、网信等部门还需要加强监督执法,不仅要严惩网络水军以及组织水军的公关公司、媒介等,还要顺藤摸瓜,揪出到底是哪些企业和个人在购买水军服务,为服务的明星或者自己的商品、影视剧目等来炒作、控评,从需求端入手,实现源头打击治理。

  那些掌握巨大流量的网络平台,不管是电商类还是点评类,同样需要强化主体责任。一方面,不断完善用户注册、账号管理环节,严格清理那些僵尸账号,将实名制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有更成熟的内容审核机制,对于那些格式相近、内容趋同的跟帖、评论,要及时介入监控,识别异常,提高网络水军批量组织发帖控评的参与难度。

  打击网络水军需要协同发力,形成治理的合力。唯有如此,才能让网络空间回归清朗、健康。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一次好评一元,打击网络水军刻不容缓

2022-02-10 07:05 来源:光明网 熊志

  网络水军到底是如何运转的?其背后隐藏着哪些不可告人的秘密?据报道,为揭开网络水军黑幕,记者加入十多个网络水军群进行卧底调查。

  一次好评一元,评论越真报酬越高……从记者卧底的情况来看,网络水军的运作有两个明显的特征:首先,人数众多,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比如报道提到,一些派单任务群动辄几百、上千人,且业务涉及商品好评、影视控评、短视频热度等等,它们在网络上制造了大量的虚假跟帖、评论,形成流量泡沫。

  其次,网络水军的产业链运作相当成熟,分工明确,且等级差异相当明显。报道提到,网络水军的派单,有专门提供高质量跟帖、评论的精品群,也有整齐划一复制粘贴的普通任务群,在基层的水军之上,还有“管理员”“大头目”等,组织分工严密。

  网络水军业务广泛、高度组织化的特征说明,这一行业的发展由来已久,也意味着,它对于网络环境正在产生严重的破坏,不仅是将网络空间搞得乌烟瘴气,更是对人们形成了严重的误导。像有些商品明明是质量低劣,在虚假好评的包装之下,反而变成了物美价廉的畅销品。还有一些影视剧,还没有播出,一些虚假好评就提前占领了网络点评平台,扰乱视听。

  站在法律层面看,网络水军的产业链中,不管是最末端的参与者,还是更高层级的组织者;不管是自我炒作、营销为目的,还是以诋毁、“黑”竞争对手为目的来组织跟帖、评论,都已经涉嫌违法甚至犯罪,这一点毋庸置疑。

  一些公关公司或者媒介,无视违法甚至犯罪的风险,组织水军控评删帖、操控舆论,还是因为网络水军的产业链具有高度隐匿性,像一些任务群派完单就解散,这给追踪打击制造了困难。加上末梢的参与者众多,又容易形成法不责众的局面。

  但越是如此,越不能纵容网络水军的产业链。事实上,现在的网络环境,已经被这些虚假的流量严重污染破坏,不管是观看一部影视剧,还是购买一件商品,我们需要付出越来越多的精力来仔细甄别它们的评价,避免踩坑。这种乌烟瘴气的局面,呼唤更严格的网络治理。

  事实上,今年年初,《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就正式面向社会征集意见,对网络水军的规制在法律规章层面更加完善。

  此外,公安、网信等部门还需要加强监督执法,不仅要严惩网络水军以及组织水军的公关公司、媒介等,还要顺藤摸瓜,揪出到底是哪些企业和个人在购买水军服务,为服务的明星或者自己的商品、影视剧目等来炒作、控评,从需求端入手,实现源头打击治理。

  那些掌握巨大流量的网络平台,不管是电商类还是点评类,同样需要强化主体责任。一方面,不断完善用户注册、账号管理环节,严格清理那些僵尸账号,将实名制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有更成熟的内容审核机制,对于那些格式相近、内容趋同的跟帖、评论,要及时介入监控,识别异常,提高网络水军批量组织发帖控评的参与难度。

  打击网络水军需要协同发力,形成治理的合力。唯有如此,才能让网络空间回归清朗、健康。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