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整治“新冠隔离险”乱象,监管要与时俱进

2022年01月24日 13: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最近,“新冠隔离险”在社交平台上火了。据媒体报道,一些企业推出的此类产品显示,投保人若在保险期内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被隔离,可在隔离期内享受津贴补助,金额在每天上百元到上千元不等。但调查发现,此类保险理赔限制条件不少,“坑”也很多。

  口号很动人,理赔很困难

  市面上的“新冠隔离险”,大都是自2021年年中逐渐兴起,此类保险往往同时保障新冠肺炎身故、确诊、隔离以及意外伤害等情况,平均月费从4.9元到数10元不等。“月交9.9元起保障高达100万元”“集中隔离津贴每日最高500元”等宣传语十分吸睛。听了这样的表达,谁不心动?【详细

  然而现实是,虽然口号很吸引人,投保过程很轻松,但想理赔成功却困难重重。不少人申请理赔时被告知,次密接、非自费、居家隔离、境外回国、全域管控均不在赔付范围内。因为“新冠隔离险”理赔限制条件较多,所以这个险种在人们看来就是个“坑”。【详细

  用户是如何被“坑”的

  发生这样的事,与投保人当然有一定关系,一些人未细究投保规则、保险合同条款的因素而盲目投保,是一部分原因。但相比个人,保险公司的责任更大。一则,因为保单价低,保险公司为了控制理赔风险,将产品免责条款细化,让“新冠隔离险”理赔限制条件多;二则“新冠隔离险”是新险种,在销售和理赔过程中存在一些模糊、易混淆的地方,于是干脆被一些保险公司当成了营销噱头,根本没起到应有作用。【详细

  更有甚者,一些平台存心挖坑。在互联网平台销售的保险中,有相当一部分并不直接呈现出全部条款,特别是“免责条款”,而是将它们列入“更多请查看”部分下的《保险条款及告知》,若不细心发现,点击进入查找,很容易被忽视。还有平台强制搭售“新冠隔离险”的情况,在不知不觉中,用户就被“坑”。更可恨的是,发现“被保险”后,却找不到退保按钮。【详细

  监管部门要对症下药

  面对“新冠隔离险”引发的争议,一来消费者投保时要谨慎,二来保险公司要自律。更重要的是,监管部门要对症下药,该规范的规范,该叫停的叫停,给市场各方以明确的指引和遵循,防止商家在政策法规层面打擦边球。保险公司将业务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推出一些顺应市场变化及客户需求的产品,没有问题,但前提必须是尊重和保障投保人的合法权益,不能借疫情搞营销,更不能只顾自己逐利。【详细

  耍小聪明是危险的,靠不光彩手段谋利是走不远的。对这种不讲理不合法的霸道行为,期待有关监管部门及时出手整治。表面看,受骗的是用户,长期看,受损的更是保险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保险机构、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必须拿出诚意,负起应有的责任担当,绝不可打着坑一个是一个的“小算盘”,更别游走在法律的边缘。【详细

  (以上综合工人日报、钱江晚报、人民网、红网)

  微言大义:

  @永远的思念nin:感觉有点不靠谱,还是谨慎一些好。

  @releaseddoge:确实要买的,只能自己细致去看保单合同了。

  @Kant安妮:就没有相关部门可以管管吗?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保险是社会经济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疫情而生的“新冠隔离险”,作为保险行业在特殊时期的创新产品,本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可很大程度上却沦为一些人“割韭菜”的工具。这并不让人意外。市场乱象折射出的,往往是行业的失序和监管的失位。行业当然要守正创新,而监管也必须与时俱进。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整治“新冠隔离险”乱象,监管要与时俱进

2022-01-24 13: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最近,“新冠隔离险”在社交平台上火了。据媒体报道,一些企业推出的此类产品显示,投保人若在保险期内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被隔离,可在隔离期内享受津贴补助,金额在每天上百元到上千元不等。但调查发现,此类保险理赔限制条件不少,“坑”也很多。

  口号很动人,理赔很困难

  市面上的“新冠隔离险”,大都是自2021年年中逐渐兴起,此类保险往往同时保障新冠肺炎身故、确诊、隔离以及意外伤害等情况,平均月费从4.9元到数10元不等。“月交9.9元起保障高达100万元”“集中隔离津贴每日最高500元”等宣传语十分吸睛。听了这样的表达,谁不心动?【详细

  然而现实是,虽然口号很吸引人,投保过程很轻松,但想理赔成功却困难重重。不少人申请理赔时被告知,次密接、非自费、居家隔离、境外回国、全域管控均不在赔付范围内。因为“新冠隔离险”理赔限制条件较多,所以这个险种在人们看来就是个“坑”。【详细

  用户是如何被“坑”的

  发生这样的事,与投保人当然有一定关系,一些人未细究投保规则、保险合同条款的因素而盲目投保,是一部分原因。但相比个人,保险公司的责任更大。一则,因为保单价低,保险公司为了控制理赔风险,将产品免责条款细化,让“新冠隔离险”理赔限制条件多;二则“新冠隔离险”是新险种,在销售和理赔过程中存在一些模糊、易混淆的地方,于是干脆被一些保险公司当成了营销噱头,根本没起到应有作用。【详细

  更有甚者,一些平台存心挖坑。在互联网平台销售的保险中,有相当一部分并不直接呈现出全部条款,特别是“免责条款”,而是将它们列入“更多请查看”部分下的《保险条款及告知》,若不细心发现,点击进入查找,很容易被忽视。还有平台强制搭售“新冠隔离险”的情况,在不知不觉中,用户就被“坑”。更可恨的是,发现“被保险”后,却找不到退保按钮。【详细

  监管部门要对症下药

  面对“新冠隔离险”引发的争议,一来消费者投保时要谨慎,二来保险公司要自律。更重要的是,监管部门要对症下药,该规范的规范,该叫停的叫停,给市场各方以明确的指引和遵循,防止商家在政策法规层面打擦边球。保险公司将业务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推出一些顺应市场变化及客户需求的产品,没有问题,但前提必须是尊重和保障投保人的合法权益,不能借疫情搞营销,更不能只顾自己逐利。【详细

  耍小聪明是危险的,靠不光彩手段谋利是走不远的。对这种不讲理不合法的霸道行为,期待有关监管部门及时出手整治。表面看,受骗的是用户,长期看,受损的更是保险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保险机构、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必须拿出诚意,负起应有的责任担当,绝不可打着坑一个是一个的“小算盘”,更别游走在法律的边缘。【详细

  (以上综合工人日报、钱江晚报、人民网、红网)

  微言大义:

  @永远的思念nin:感觉有点不靠谱,还是谨慎一些好。

  @releaseddoge:确实要买的,只能自己细致去看保单合同了。

  @Kant安妮:就没有相关部门可以管管吗?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保险是社会经济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疫情而生的“新冠隔离险”,作为保险行业在特殊时期的创新产品,本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可很大程度上却沦为一些人“割韭菜”的工具。这并不让人意外。市场乱象折射出的,往往是行业的失序和监管的失位。行业当然要守正创新,而监管也必须与时俱进。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