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提升客服体验 “人工”“智能”缺一不可

2022年01月10日 1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江苏省消保委发布《2021年江苏省消费投诉和舆情热点分析报告》,智能客服“不智能”问题成为八大消费维权热点之一。

  某客服电话拨打页面截图

  智能客服不“智能”有悖其初衷

  众所周知,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人工智能技术日臻成熟,智能客服的使用场景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不可否认,智能客服有很多优点:比如可以不分时段地服务于用户;它能更高效地满足需求;它可以节约企业的成本,等等。但是,智能客服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公众对智能客服的满意度并不理想,仅有4成。【详细

  智能客服自诞生之日起,其“智障”问题就始终伴随其中。在现实操作中,消费者时常遭遇到智能客服听不懂问题关键词、答非所问、机械性问答、客服电话难呼入等“智障”问题。智能客服不智能,既有悖其提升效率的设置初衷,让智能客服成摆设,也使消费者原本愉悦的客服体验变得受阻和闹心。【详细

  不应拿智能客服的短板当作挡箭牌

  据专家介绍,智能客服的“大脑”其实就是一个知识库,其“不智能”的制约因素无外乎底层技术不够成熟、知识库不够完善、智能客服与消费者多元语言不相匹配等。但也不排除确有个别商家为迟滞消费者投诉、拖延解决问题进程而故意设“障”,拿智能客服的短板当作挡箭牌。

  由此解读,不管是智能客服存在的知识短板还是人为设障,都当属病在“系统”根在“人工”,亟需人工“调教”与帮扶。而最为关键的还是要这些服务性企业牢固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只有企业切实恪守“顾客至上、周到细致”的服务理念,智能客服的不智能问题才会得以被重视和迎刃而解。毕竟,再智能化的客服也是需要由人工来设置程序、输入信息、动态操作和排除故障的。【详细

  事实上,没有谁比商家自己更清楚它的短板,但之所以趋之若鹜,还是出于成本考虑,而没有把客户体验放在第一位。因此我们看到,有的商家只对消费额高的会员开放人工客服渠道,将其当作奖赏,鼓励用户消费或办会员。更有甚者,还不定期更改客服电话的语音菜单,目的就是让用户难以找到人工客服入口,或在一遍遍的“人工坐席全忙”声中知难而退,以减少雇佣人工客服的数量。【详细

  重视售后体验 企业方能行稳致远

  可见,智能客服体验差,错不在人工智能,而在于这项技术发展尚不成熟就投入市场,更在于它十分符合有些商家的胃口,可以大幅节省成本。这无疑是短视的做法,长期来看一定会减少回头客,砸了自家招牌。毕竟,售后体验也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只要竞争充分,那些重视客户体验的商家一定会得到消费者的青睐。要想改变现状,需要仰赖第三方的力量,除了消保委的警示,平台方也要介入,为那些难以维权的消费者提供救济,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详细

  客服是企业行稳致远和产品做大做强的重要一环,是事关满足消费者知情权、话语权和评价权等正当权益的大问题。智能客服与人工客服本应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互补关系而并非互相取代关系。两者的无缝对接,当为企业客服发展的未来方向。企业不能只重视客服的智能化和低成本,而忽视了对消费者的便利化和满意度。【详细

  (以上综合燕赵晚报、东方网、红网)

  微言大义:

  @月亮渡山:网上的人工客服永远点不出来,页面等待时长超长,客服电话永远没人接。

  @山下真希:有些快递服务,根本找不到人工客服。

  @披离寒羽庇风霜:现在想找人工客服难上加难。一般的问题也就罢了,大多数时候你的问题机器人识别不出来或者根本没有解决方案,它只能反复和你绕圈子说废话。

  @吃素菜素菜:用智能客服成本低呗,还不用搭理消费者。消费者只能自认倒霉。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如今,智能客服受到商家青睐。不过,很多“智能”的客服虽然语气温和,但却“听不懂人话”,其实,智能客服“不智能”,并不仅仅缘于技术限制,很大程度上,还与商家的服务态度有关。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成本的降低,使智能客服得到普及,“机器人”不可避免地替代了部分“人工”,但“机器人”不应成为某些商家无视消费者售后服务诉求、推脱责任的“工具人”,这样的短视行为实在不够“智慧”。商家还是要明白,即使智能客服发展到近乎完美的阶段,人工客服也不应缺席,只有二者互为补充,才能为消费者提供名副其实的“人工”“智能”服务。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提升客服体验 “人工”“智能”缺一不可

2022-01-10 1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江苏省消保委发布《2021年江苏省消费投诉和舆情热点分析报告》,智能客服“不智能”问题成为八大消费维权热点之一。

  某客服电话拨打页面截图

  智能客服不“智能”有悖其初衷

  众所周知,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人工智能技术日臻成熟,智能客服的使用场景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不可否认,智能客服有很多优点:比如可以不分时段地服务于用户;它能更高效地满足需求;它可以节约企业的成本,等等。但是,智能客服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公众对智能客服的满意度并不理想,仅有4成。【详细

  智能客服自诞生之日起,其“智障”问题就始终伴随其中。在现实操作中,消费者时常遭遇到智能客服听不懂问题关键词、答非所问、机械性问答、客服电话难呼入等“智障”问题。智能客服不智能,既有悖其提升效率的设置初衷,让智能客服成摆设,也使消费者原本愉悦的客服体验变得受阻和闹心。【详细

  不应拿智能客服的短板当作挡箭牌

  据专家介绍,智能客服的“大脑”其实就是一个知识库,其“不智能”的制约因素无外乎底层技术不够成熟、知识库不够完善、智能客服与消费者多元语言不相匹配等。但也不排除确有个别商家为迟滞消费者投诉、拖延解决问题进程而故意设“障”,拿智能客服的短板当作挡箭牌。

  由此解读,不管是智能客服存在的知识短板还是人为设障,都当属病在“系统”根在“人工”,亟需人工“调教”与帮扶。而最为关键的还是要这些服务性企业牢固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只有企业切实恪守“顾客至上、周到细致”的服务理念,智能客服的不智能问题才会得以被重视和迎刃而解。毕竟,再智能化的客服也是需要由人工来设置程序、输入信息、动态操作和排除故障的。【详细

  事实上,没有谁比商家自己更清楚它的短板,但之所以趋之若鹜,还是出于成本考虑,而没有把客户体验放在第一位。因此我们看到,有的商家只对消费额高的会员开放人工客服渠道,将其当作奖赏,鼓励用户消费或办会员。更有甚者,还不定期更改客服电话的语音菜单,目的就是让用户难以找到人工客服入口,或在一遍遍的“人工坐席全忙”声中知难而退,以减少雇佣人工客服的数量。【详细

  重视售后体验 企业方能行稳致远

  可见,智能客服体验差,错不在人工智能,而在于这项技术发展尚不成熟就投入市场,更在于它十分符合有些商家的胃口,可以大幅节省成本。这无疑是短视的做法,长期来看一定会减少回头客,砸了自家招牌。毕竟,售后体验也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只要竞争充分,那些重视客户体验的商家一定会得到消费者的青睐。要想改变现状,需要仰赖第三方的力量,除了消保委的警示,平台方也要介入,为那些难以维权的消费者提供救济,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详细

  客服是企业行稳致远和产品做大做强的重要一环,是事关满足消费者知情权、话语权和评价权等正当权益的大问题。智能客服与人工客服本应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互补关系而并非互相取代关系。两者的无缝对接,当为企业客服发展的未来方向。企业不能只重视客服的智能化和低成本,而忽视了对消费者的便利化和满意度。【详细

  (以上综合燕赵晚报、东方网、红网)

  微言大义:

  @月亮渡山:网上的人工客服永远点不出来,页面等待时长超长,客服电话永远没人接。

  @山下真希:有些快递服务,根本找不到人工客服。

  @披离寒羽庇风霜:现在想找人工客服难上加难。一般的问题也就罢了,大多数时候你的问题机器人识别不出来或者根本没有解决方案,它只能反复和你绕圈子说废话。

  @吃素菜素菜:用智能客服成本低呗,还不用搭理消费者。消费者只能自认倒霉。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如今,智能客服受到商家青睐。不过,很多“智能”的客服虽然语气温和,但却“听不懂人话”,其实,智能客服“不智能”,并不仅仅缘于技术限制,很大程度上,还与商家的服务态度有关。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成本的降低,使智能客服得到普及,“机器人”不可避免地替代了部分“人工”,但“机器人”不应成为某些商家无视消费者售后服务诉求、推脱责任的“工具人”,这样的短视行为实在不够“智慧”。商家还是要明白,即使智能客服发展到近乎完美的阶段,人工客服也不应缺席,只有二者互为补充,才能为消费者提供名副其实的“人工”“智能”服务。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