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打理好“养老钱” 真正实现“老有所依”

2021年12月08日 15:37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养老金融只是一个方面。推进“养老钱”投资渠道再拓宽,需要稳步建立丰富的产品供给体系,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养老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样才能不断释放政策善意,为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真正实现“老有所依”。

资料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今年8月份,银保监会制定并发布关于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的通知,决定结合国家养老金融领域改革试点区域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此后,4家试点机构在监管部门指导下紧密筹备,推出的首批养老理财产品已于12月6日正式发行。

  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4亿,在全部人口中占比达到18.7%。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民众的“养老焦虑”也在与日俱增。与拥有传统观念的上一辈相比,“新”老年群体有新型的养老需求,他们往往更加关注健康管理、财富管理,关心在追求长寿的同时如何拥有更丰富多彩的生活。

  与此同时,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国民收入水平稳步提升,老年人的健康老龄期不断延长,老年群体获取金融服务的意愿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人的观念正从“养儿防老”向“理财防老”转变。因此,传统的投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老年群体提高生活品质的要求,养老理财产品的推出是大势所趋。

  打理“养老钱”,投资者首先关注的是收益。虽然养老理财并不像其他金融产品的回报那么高,但只要是投资,投资者肯定会关心收益。“养老钱”的理财产品设计要真正符合大众的养老需求,让“养老钱”不仅要能“养得起”,还得“养得好”。

  打理“养老钱”,投资者当然也高度关心资金安全。考虑到养老属性,新推出的养老理财试点产品,更加注重投资策略和理念的稳健性。然而,养老理财本质上仍是金融产品,是有一定风险的。购买者需要综合考虑自身的养老需求,认真判断这样的产品是否能成为自己的“终身所托”。

  近年来,一些金融机构尝试推出冠以“养老”字样的理财产品,其中很大一部分并不具备真正的养老功能,甚至有一些非法金融机构,打着“养老理财”的名义进行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不仅侵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更偏离了养老群体的需求导向。要想“堵偏门”,需要的是“开正门”。总额度400亿元的养老理财试点开闸,是推进养老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拓展老年人普惠金融发展空间,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养老需求,进一步激活“银发经济”。

  不过,就目前来看,要想真正发挥这类养老金融产品的功能,一些细节还需厘清。试点机构要做好产品设计、风险管理、销售管理、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保护等工作,确保相关业务审慎合规,守住风险底线,保障养老理财产品稳健运行;监管部门则要持续清理名不符实的“养老”字样理财产品,为大众提供便捷安全的普惠金融服务,维护养老金融市场秩序。

  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养老金融只是一个方面。推进“养老钱”投资渠道再拓宽,需要稳步建立丰富的产品供给体系,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养老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样才能不断释放政策善意,为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真正实现“老有所依”。(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加快完善多层次养老服务保障体系

     商业险应贴合养老新需求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

中经评论:打理好“养老钱” 真正实现“老有所依”

2021-12-08 15:37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