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套路太多,终会引起消费者的反感。加拿大鹅也好,其他洋品牌也罢,还请老老实实遵纪守法,不断提升品质和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中国消费者的信任,才能在中国市场上走得更远。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武晓娟/摄
加拿大鹅又“翻车”了。继因虚假宣传等被处罚45万元后,近日,加拿大鹅品牌“不得退换”的“霸王条款”再次引发舆论热议。
10月27日,市民贾女士在门店购买“加拿大鹅”羽绒服出现质量问题。随后一个多月内,因为《更换条款》上一句“所有中国大陆地区专门店售卖的货品均不得退货”,她维权处处碰壁。12月1日,加拿大鹅在官方微博回应,“《更换条款》中第一条的含义为:在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所有中国大陆地区专门店售卖的产品可以退货退款。”当天上午,上海市消保委约谈了加拿大鹅。
真是谜一样的《更换条款》!看完条款,再看加拿大鹅的回应,会让人对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产生怀疑。本来,消费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而退换货,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却被加拿大鹅搞得“一地鹅毛”。
加拿大鹅定位高端,价格动辄过万,被称为“羽绒服界的爱马仕”。结果,连商标都绣错了,不免拉低消费者的认同感。出现质量问题后,售后服务跟不上,百般推诿,直到引起社会关注才重视,更让人对其品牌信誉产生怀疑。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四条早已写得明明白白,“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消费者可以依照国家规定、当事人约定退货,或者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修理等义务。”为什么加拿大鹅对此不当回事呢?说到底,还是过于傲慢,对“顾客优先”的理念和规则缺乏应有的敬畏。
加拿大鹅是2018年进入中国市场的。其最新财报显示,二季度大中华区的直营渠道销售额同比增长85.9%,为其业绩主要增长动力。加拿大鹅总裁兼首席执行官Dani Reiss表示,公司二季度营收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电商渠道的快速增长以及大中华区市场的贡献。
中国消费者贡献突出,却没有得到加拿大鹅应有的尊重,常被“另眼相看”,三年多来已多次引起消费争议。在被上海消保委约谈时,加拿大鹅参会人员确认了其官网上30日无理由退货的相关条款,并表示该条款不适用于中国大陆。再往前推,加拿大鹅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就因中国实体店定价超原产国,引发不满。
说起来,加拿大鹅敢“耍大牌”,也是中国消费者“惯出来”的。网络平台上有一个问答,“为什么许多人再穷也要买一件加拿大鹅?”很经典的一个回答是,“很多人,穿大鹅只是穿个商标。”加拿大鹅的营销做得好,拿捏住了消费者的心智,才敢如此嚣张。
但是,品牌光环绝不是霸蛮的资本。辛苦建立一个品牌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毁掉它或许只要一天。此次,加拿大鹅退货“双标”,就有网友感叹,“还让不让以前的消费者穿了?现在穿出去跟过街老鼠似的,满脸写着‘人傻被宰’。” 任何时候,简单一点、真诚一点,才是“良心卖家”。套路太多,终会引起消费者的反感。
实际上,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年轻一代已经有了平视世界的足够底气。他们的消费观愈加理性,不再唯“洋”是举,盲目追捧存在高额溢价的一些外国品牌。与此同时,“国潮风”正强势崛起。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加拿大鹅还觉得中国消费者“好忽悠”,那可真是大错特错了。
中国市场足够大。加拿大鹅也好,其他洋品牌也罢,还请老老实实遵纪守法,不断提升品质和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中国消费者的信任,才能在中国市场上走得更远。(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加拿大鹅,为何屡出“幺蛾子”?
对洋品牌须亮出底线和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