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努力提升城市“蓝值”

2021年11月10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同根同源,大气污染防治越到后期,难度越大,面临的问题也更为复杂。如果无法正确应对气候变化,积极实现能源低碳转型,那么“治理模式”的困难程度将升级,“蓝值”提高也将更加缓慢,因此治理空气污染必须将清洁能源的使用提上日程。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付云鹏/摄

  随着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温,北方地区进入供暖季,大气污染防治也开启了“困难模式”。根据历史监测,2017年至2020年,全国有90%左右的PM2.5超标天数和重污染天数都在秋冬季。

  秋冬空气质量恶化,燃煤取暖是重要原因。一边是群众冷暖,一边是洁净蓝天,一边民生大计,一边是治理难题,两边都不能误。而今年能源保供又面临新形势,那么该如何兼顾民生兜底保障和空气污染治理呢?

  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同根同源,大气污染防治越到后期,难度越大,面临的问题也更为复杂。如果无法正确应对气候变化,积极实现能源低碳转型,那么“治理模式”的困难程度将升级,“蓝值”提高也将更加缓慢,因此治理空气污染必须将清洁能源的使用提上日程。

  清洁能源的使用,能够有效减少空气污染,提升空气质量,让公众收获更多“蓝天”,也能从源头上改善大气状况,降低极端天气的发生概率,助力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

  “蓝天”多了,公众的健康自然也就多了一份保护。要提升城市“蓝值”,首先要抓好清洁能源的使用。推进清洁取暖改造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同时也是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举措,更是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一环。截至2020年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完成了2500万户左右的清洁取暖改造。根据测算,清洁取暖对空气质量改善的贡献比例在三成左右,在统筹实现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然,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当前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维护能源安全等诸多任务,调整能源结构更是存在不少现实困难和挑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10月27日发表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提出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11月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在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等方面作出了具体部署。从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到“1+N”政策体系,从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说明减污降碳已经进入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同时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也有了更高的工作目标。

  统筹推进清洁能源使用和空气质量改善工作,重点不应仅限于对清洁取暖改造的民生兜底保障,而要以实现公众的健康效益驱动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协同治理为目标,从加快能源结构优化和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着手,通过制定多重措施来促进减污降碳,全力应对气候变化。

  清洁取暖改造持续推进看似一件小事,却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大事。接下来,仍需持续提高民生温度,不断提升城市“蓝值”,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建设美丽中国。(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行动起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污染防治攻坚战走向深入意义重大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

中经评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努力提升城市“蓝值”

2021-11-10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