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共情意识” 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

2021年11月07日 11:26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毛同辉认为,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基本细胞,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并运行在合理区间,归根到底要靠市场主体的健康成长和不断壮大。积极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增强这种“共情意识”。只有设身处地从市场主体的需求出发,从市场主体的体验出发,从市场主体的痛点出发,才能为市场主体的发展清淤除障、铺路架桥、助力赋能。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刘天一/摄

  新的经济形势下,如何做好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工作?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情况汇报,要求围绕市场主体需求、群众关切和用好政府资金抓实工作。

  企业兴则经济兴。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基本细胞,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并运行在合理区间,归根到底要靠市场主体的健康成长和不断壮大。最新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市场主体成倍增加,目前市场主体总量已突破1.5亿户,其中近10年就新增了1亿户。亿万市场主体的磅礴力量推动了我国经济总量迈上百万亿元大关、国家财力和社会财富稳定增长,承载了7亿多人就业的基本盘,仅个体工商户就带动了近3亿人就业。

  今年前三季度,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中国经济总体保持恢复态势。但与此同时,由于疫情等多方面原因,经济增速回落、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问题也不容忽视。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部分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遭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和考验。

  应当看到,1亿多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底气、韧性所在,也是稳住经济基本盘的重要基础。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继续做好“六保”工作,是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实现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

  心理学上有共情力的概念,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积极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同样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增强这种“共情意识”。只有设身处地从市场主体的需求出发,从市场主体的体验出发,从市场主体的痛点出发,才能为市场主体的发展清淤除障、铺路架桥、助力赋能。

  要深化改革,为市场主体优环境。以实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为契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有关部门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破除制约市场主体发展的不合理限制,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同时,健全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行为,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

  要积极有为,为市场主体降成本。针对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困难,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新的阶段性、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普惠直达市场主体,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运用失业保险基金支持企业稳岗、职业培训。

  要主动担责,为市场主体解难题。对一些地方减税降费打折扣、大宗商品价格高涨推升成本、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等问题,有关部门要精准施策,采取有力措施推动解决。同时,针对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和市场主体的新困难,要有效实施预调微调。另外,还要规范、有效地用好政府公共支出,杜绝“面子”工程,注重“里子”建设,把宝贵的财政资金更多地用在支持市场主体的发展上。(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毛同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如何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

     市场主体有活力 经济“引擎”才有动力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

增强“共情意识” 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

2021-11-07 11:26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