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那个简简单单降价的“纯真年代”一去不复返了?

2021年11月08日 14:1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每年的“双11”电商购物节,各大平台总是打着诱人的“特惠促销”“百万补贴”“满减优惠”“限时秒杀”等口号,大幅度的优惠吸引着消费者的目光。然而,优惠背后也有不少套路。结合近几年“双11”消费者投诉情况,中消协近日发布“双11”六大消费提示,同时敦促各类电商经营者,多一些诚意、少一些套路,让消费者真正享受到实惠。

创意图片 中国经济网许子杰制作

  优惠促销很可能只是营销口号,不能太当真

  “双11”是商家历时多年打造的网购“促销节”,各种“预售低价”“限时抢购”“爆款秒杀”的宣传词,给消费者形成“买到就是赚到”的心理预期。但事实证明,优惠促销很可能只是营销口号,不能太当真。对此,中消协提醒消费者不可迷信所谓的“价格优势”,购买前最好能提前了解价格走势,做到心中有数,除非是长期跟踪考察的商品,否则千万不要单纯相信低价宣传而盲目跟风下单。【详细

  “优惠渐欲迷人眼”的促销宣传,给很多消费者营造了“买到就是赚到,不买就是亏”的心理预期。不得不说,作为消费者“娘家人”的中消协这波提示来得很及时、全面、有针对性:每年“双11”,都会被“巨惠特卖”“百万补贴”“限时抢购”之类的宣传迷雾笼罩。今年也不例外,定金立减、可凑满减、可抽红包等路数齐出,让不少消费者顿感数学知识不够用。【详细

  坑客一时爽,事后没准是泪两行

  “嘴上说要优惠,身体却不诚实地玩套路”,这样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挖坑举动,自然是透支商家信誉的短视之举。其中某些诱骗欺诈性宣传,如“先涨后降”,已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格法》等。坑客一时爽,事后没准是泪两行。鉴于此,相较于事后对坑人商家点名通报,事先对消费者进行提示来得更有必要。而中消协发布的“双11”避坑指南,不仅是面向消费者的,也未尝不是针对电商商家的,堪为电商促销镜鉴。【详细

  为了参加“双11”,消费者不仅要弄懂比奥数还复杂的满减、满赠、红包、礼券规则,还得把自己练成福尔摩斯,识破其中的套路。这不是消费者应该承担的责任,也不是放心消费应有的良好环境。“双11”全年最贵,消费者找谁说理?首先,平台经营者要承担主体责任。按照《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平台发现商家在统一组织的促销中出现违法行为的,应当依法采取必要处置措施,保存有关信息记录,依法承担相应义务和责任,并协助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查处违法行为。这在法律法规上压实了平台监督商家的主体责任。【详细

  还消费者安宁有序的“双11”

  实践中,平台身兼促销活动发起者、规则制定者和实际受益者,不仅对商家有极强的约束力,还应以技术手段进行价格监测,对高于日常售价的商品予以警示乃至暂停上架,决不能甩给消费者,让消费者自担风险。在另一家电商平台上,部分商品就由系统自动进行价格监测,并给出了“197天最低价”的提示。这种平台提供的价格监测应当成为促销期间的标配服务,保障消费者知情权。【详细

  平台的业务增长离不开消费者,“双11”好看的业绩背后也是消费者一笔笔的订单支撑起来的。因此,在平台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只考虑数据好看,也需要适当停下脚步,有底气地直面自身的问题以及消费诉求提质升级的新变化,少点促销套路和浪费消费者时间的不合理规则,多些优化提升消费体验与品质感知的人性化设计,持续为消费者创造价值。消费者也要以更理性、审慎的态度进行消费,量需而“入”、度入而“出”。【详细

  (以上综合经济日报、工人日报、深圳特区报)

  微言大义:

  @穆宁-LYN:我要理性消费。

  @蒲公英颗星:保护好自己的钱包包,暂时不想购物。

  @水水水爱运动:不需要,就不要凑热闹!

  @北方姑娘喔:“双11”的各种券,实在算不明白。

  @午夜晚风飘:危险的是一颗禁不起诱惑的心。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消费者跟商家斗智斗勇,固然别有一番乐趣。可毕竟“买的没有卖的精”,最后吃亏的往往还是消费者。长此以往,累觉不爱。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买个东西竟然买出了奥数竞赛的感觉,消费者可太难了。时光已逝永不回,那个简简单单降价、干干脆脆打折的“纯真年代”,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吗?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那个简简单单降价的“纯真年代”一去不复返了?

2021-11-08 14:1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每年的“双11”电商购物节,各大平台总是打着诱人的“特惠促销”“百万补贴”“满减优惠”“限时秒杀”等口号,大幅度的优惠吸引着消费者的目光。然而,优惠背后也有不少套路。结合近几年“双11”消费者投诉情况,中消协近日发布“双11”六大消费提示,同时敦促各类电商经营者,多一些诚意、少一些套路,让消费者真正享受到实惠。

创意图片 中国经济网许子杰制作

  优惠促销很可能只是营销口号,不能太当真

  “双11”是商家历时多年打造的网购“促销节”,各种“预售低价”“限时抢购”“爆款秒杀”的宣传词,给消费者形成“买到就是赚到”的心理预期。但事实证明,优惠促销很可能只是营销口号,不能太当真。对此,中消协提醒消费者不可迷信所谓的“价格优势”,购买前最好能提前了解价格走势,做到心中有数,除非是长期跟踪考察的商品,否则千万不要单纯相信低价宣传而盲目跟风下单。【详细

  “优惠渐欲迷人眼”的促销宣传,给很多消费者营造了“买到就是赚到,不买就是亏”的心理预期。不得不说,作为消费者“娘家人”的中消协这波提示来得很及时、全面、有针对性:每年“双11”,都会被“巨惠特卖”“百万补贴”“限时抢购”之类的宣传迷雾笼罩。今年也不例外,定金立减、可凑满减、可抽红包等路数齐出,让不少消费者顿感数学知识不够用。【详细

  坑客一时爽,事后没准是泪两行

  “嘴上说要优惠,身体却不诚实地玩套路”,这样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挖坑举动,自然是透支商家信誉的短视之举。其中某些诱骗欺诈性宣传,如“先涨后降”,已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格法》等。坑客一时爽,事后没准是泪两行。鉴于此,相较于事后对坑人商家点名通报,事先对消费者进行提示来得更有必要。而中消协发布的“双11”避坑指南,不仅是面向消费者的,也未尝不是针对电商商家的,堪为电商促销镜鉴。【详细

  为了参加“双11”,消费者不仅要弄懂比奥数还复杂的满减、满赠、红包、礼券规则,还得把自己练成福尔摩斯,识破其中的套路。这不是消费者应该承担的责任,也不是放心消费应有的良好环境。“双11”全年最贵,消费者找谁说理?首先,平台经营者要承担主体责任。按照《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平台发现商家在统一组织的促销中出现违法行为的,应当依法采取必要处置措施,保存有关信息记录,依法承担相应义务和责任,并协助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查处违法行为。这在法律法规上压实了平台监督商家的主体责任。【详细

  还消费者安宁有序的“双11”

  实践中,平台身兼促销活动发起者、规则制定者和实际受益者,不仅对商家有极强的约束力,还应以技术手段进行价格监测,对高于日常售价的商品予以警示乃至暂停上架,决不能甩给消费者,让消费者自担风险。在另一家电商平台上,部分商品就由系统自动进行价格监测,并给出了“197天最低价”的提示。这种平台提供的价格监测应当成为促销期间的标配服务,保障消费者知情权。【详细

  平台的业务增长离不开消费者,“双11”好看的业绩背后也是消费者一笔笔的订单支撑起来的。因此,在平台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只考虑数据好看,也需要适当停下脚步,有底气地直面自身的问题以及消费诉求提质升级的新变化,少点促销套路和浪费消费者时间的不合理规则,多些优化提升消费体验与品质感知的人性化设计,持续为消费者创造价值。消费者也要以更理性、审慎的态度进行消费,量需而“入”、度入而“出”。【详细

  (以上综合经济日报、工人日报、深圳特区报)

  微言大义:

  @穆宁-LYN:我要理性消费。

  @蒲公英颗星:保护好自己的钱包包,暂时不想购物。

  @水水水爱运动:不需要,就不要凑热闹!

  @北方姑娘喔:“双11”的各种券,实在算不明白。

  @午夜晚风飘:危险的是一颗禁不起诱惑的心。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消费者跟商家斗智斗勇,固然别有一番乐趣。可毕竟“买的没有卖的精”,最后吃亏的往往还是消费者。长此以往,累觉不爱。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买个东西竟然买出了奥数竞赛的感觉,消费者可太难了。时光已逝永不回,那个简简单单降价、干干脆脆打折的“纯真年代”,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吗?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