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假视频真套路 莫让“卖惨”消费社会善意

2021年10月26日 15:59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账号“吕先生凉山行”发布了一则关于凉山儿童“悲惨生活”的视频。而真相却是吕某故意弄脏小朋友的脸,让其诉说悲惨可怜的生活,并发放生活学习用品,以博取眼球,赚取流量。目前,吕某已被依法传唤并被要求删除不实视频,并公开道歉。

  套路迭出,消费大众爱心

  从“滞销大爷”照片被滥用,到哄骗、掐哭凉山小女孩带货,再到如今凉山小男孩穷到“想要化肥”,卖惨套路迭出、一路狂奔,不断刷新人们的防骗认知。回看造假短视频背后的“黑手”,无良博主紧盯老弱幼残,利用公众同情心大演苦情戏,从而达致直播带货的真实目的。【详细

  短视频的生命力在于真实,人民利用短视频记录美好生活,传递社会正能量。但许多网红博主盲目追求流量,编排悲情故事博取同情,将“记录生活”全然变成“编造生活”。这种行为不仅让真实且有价值的新闻埋没,更消费了大众的善良,打击大众的关爱他人的爱心。长此以往,消磨人与人之间的共情能力和同理心,让大众失去社会认同感,使这个美好的社会丢失一些温柔和温暖。【详细

  “卖惨”营销,抹黑扶贫工作

  不管是卖惨营销还是虚假摆拍,说到底都是把当地的果农或儿童当作了流量素材和道具,这背后既是对当地民众的不尊重,也很容易强化一种错觉,让人误以为“贫穷”只能被展示,只能靠外界的同情才能获得改变,这一点其实恰恰有违“扶贫更要扶志”的本义。尤其是未成年儿童也被当作虚假视频的摆拍道具,被诱导在镜头前说谎,这对他们幼小心灵和价值观的伤害不容小觑。

  不能小看了这类虚假视频的危害性,它不仅是对网友的欺骗,实际上也是对当地扶贫成果的扭曲呈现。经当地政府核实,视频中的孩子虽然家庭出身贫寒,但早就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救助,真实状况与视频所呈现的“悲惨”境况完全是两回事。这一改变的背后,其实是国家和地方扶贫工作付出的巨大努力,不应该随意被一则虚假视频所抹黑。【详细

  露面就打,守护网络生态

  与动辄几十甚至上百万的不法收益相比,无良博主的所得惩罚似乎微不足道。以此次事件为例,视频博主吕某仅需动动手指删除虚假视频并公开道歉。此外,一些博主的惯常操作则是换个平台、改个昵称继续“卖惨”带货。有关部门有必要强化监管,提高违法成本,加大处罚力度,以重典守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详细

  当然,类似的虚假视频一再被“复制”,乃至成为一种流量模式,主要还是一些人深知,“凉山”二字本身就自带流量,容易激发社会的同情心和爱心。针对这一状况,每个人在围观这类视频时需要多点甄别意识,同时,相关平台应该强化把关,不为这样的虚假流量推波助澜。【详细

  以上综合南方日报、光明网、红网。

  微言大义:

  @塞上花开:造谣成本太低。

  @泷岛日落:用这种方式来博取流量,真可耻。

  @漂83128:利益驱动下的道德沦陷。

  @Slytherin的猫:没有底线的“流量”!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自古套路得人心,如今“卖惨”换现金。让儿童“卖惨”的假视频,消费了社会善意,抹黑了当地发展,也伤害了“配合演出”的孩子们。长此以往,套路多了,人心凉了,那些真正生活惨淡的人恐怕再难获得帮助。公众善意经不起折腾,短视频博主弄虚作假,仅仅道歉是不够的,有必要对其亮出法律之剑,提高违法成本,以儆效尤。同时,平台机构也要当好“把关人”,不能为流量造假大开方便之门。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假视频真套路 莫让“卖惨”消费社会善意

2021-10-26 15:59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账号“吕先生凉山行”发布了一则关于凉山儿童“悲惨生活”的视频。而真相却是吕某故意弄脏小朋友的脸,让其诉说悲惨可怜的生活,并发放生活学习用品,以博取眼球,赚取流量。目前,吕某已被依法传唤并被要求删除不实视频,并公开道歉。

  套路迭出,消费大众爱心

  从“滞销大爷”照片被滥用,到哄骗、掐哭凉山小女孩带货,再到如今凉山小男孩穷到“想要化肥”,卖惨套路迭出、一路狂奔,不断刷新人们的防骗认知。回看造假短视频背后的“黑手”,无良博主紧盯老弱幼残,利用公众同情心大演苦情戏,从而达致直播带货的真实目的。【详细

  短视频的生命力在于真实,人民利用短视频记录美好生活,传递社会正能量。但许多网红博主盲目追求流量,编排悲情故事博取同情,将“记录生活”全然变成“编造生活”。这种行为不仅让真实且有价值的新闻埋没,更消费了大众的善良,打击大众的关爱他人的爱心。长此以往,消磨人与人之间的共情能力和同理心,让大众失去社会认同感,使这个美好的社会丢失一些温柔和温暖。【详细

  “卖惨”营销,抹黑扶贫工作

  不管是卖惨营销还是虚假摆拍,说到底都是把当地的果农或儿童当作了流量素材和道具,这背后既是对当地民众的不尊重,也很容易强化一种错觉,让人误以为“贫穷”只能被展示,只能靠外界的同情才能获得改变,这一点其实恰恰有违“扶贫更要扶志”的本义。尤其是未成年儿童也被当作虚假视频的摆拍道具,被诱导在镜头前说谎,这对他们幼小心灵和价值观的伤害不容小觑。

  不能小看了这类虚假视频的危害性,它不仅是对网友的欺骗,实际上也是对当地扶贫成果的扭曲呈现。经当地政府核实,视频中的孩子虽然家庭出身贫寒,但早就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救助,真实状况与视频所呈现的“悲惨”境况完全是两回事。这一改变的背后,其实是国家和地方扶贫工作付出的巨大努力,不应该随意被一则虚假视频所抹黑。【详细

  露面就打,守护网络生态

  与动辄几十甚至上百万的不法收益相比,无良博主的所得惩罚似乎微不足道。以此次事件为例,视频博主吕某仅需动动手指删除虚假视频并公开道歉。此外,一些博主的惯常操作则是换个平台、改个昵称继续“卖惨”带货。有关部门有必要强化监管,提高违法成本,加大处罚力度,以重典守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详细

  当然,类似的虚假视频一再被“复制”,乃至成为一种流量模式,主要还是一些人深知,“凉山”二字本身就自带流量,容易激发社会的同情心和爱心。针对这一状况,每个人在围观这类视频时需要多点甄别意识,同时,相关平台应该强化把关,不为这样的虚假流量推波助澜。【详细

  以上综合南方日报、光明网、红网。

  微言大义:

  @塞上花开:造谣成本太低。

  @泷岛日落:用这种方式来博取流量,真可耻。

  @漂83128:利益驱动下的道德沦陷。

  @Slytherin的猫:没有底线的“流量”!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自古套路得人心,如今“卖惨”换现金。让儿童“卖惨”的假视频,消费了社会善意,抹黑了当地发展,也伤害了“配合演出”的孩子们。长此以往,套路多了,人心凉了,那些真正生活惨淡的人恐怕再难获得帮助。公众善意经不起折腾,短视频博主弄虚作假,仅仅道歉是不够的,有必要对其亮出法律之剑,提高违法成本,以儆效尤。同时,平台机构也要当好“把关人”,不能为流量造假大开方便之门。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