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别让“狼来了”的谎言消磨我们的同情心

2021年10月26日 06:46   来源:红网   王蔚

  23日,微信视频号“吕先生凉山行”发布了一则“叔叔只能这样了”的视频。视频中四川凉山州美姑县一孩子站立在破旧的房屋面前,说自己无父无母,实在太贫穷,只能帮邻居干活并照顾抚养妹妹弟弟,该视频很快获得转发和点赞10万+、评论3.5万+。当地政府和公安机关迅速展开实地调查,发现该视频是发布者为博眼球故意弄脏孩子的脸,让孩子编造身世卖惨,并给孩子“奖励”,视频内容与事实严重不符。公安机关已依法传唤视频拍摄人吕某,要求其公开道歉,删除相关虚假视频。(10月25日 央视网)

  男子为了流量拍摄虚假视频博眼球,哄骗孩子撒谎卖惨。这件事情不仅给孩子及家人造成一定的生活困扰,而且影响孩子正常的成长。男子利用未成年人分辨是非对错能力薄弱的弱点,给未成年人灌输用卖惨装穷就能获取奖励的错误思想,引导未成年人偏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污染了孩子纯洁的心灵,逾越了道德和法律的红线。

  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某短视频团队为了带货,哄骗女孩哭穷卖惨,甚至用滴眼药水,掐胳膊制造流泪博取同情。“水泥妹”张方方谎称自己扛水泥赚钱为癌症丈夫治病,通过直播打赏获取巨额收入。这样精心设计的悲惨人设,这些为了牟利的骗局,不仅抹黑了社会底层人民的形象,伤害了大众感情,而且污染了网络环境,滋长了社会负能量。

  这些谎言被曝光之后,无数网友们纷纷吐槽,“我都已经信了,看了新闻才知道是假的。”“这样的事还少吗?”“骗走我好多眼泪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同情心泛滥”成为一个贬义词,意思是指一些人心太软,容易轻易为一些事情动恻隐之心。我也常常听到别人说,“收起你的同情心,我不需要你的可怜。”不知不觉中,这个社会似乎抛弃了同情和怜悯,选择了冷漠和理性。但究竟是什么让大家收起自己的同情心和善良的呢?这与短视频和直播带货的盛行有一定的联系。

  短视频的生命力在于真实,人民利用短视频记录美好生活,传递社会正能量。但许多网红博主盲目追求流量,编排悲情故事博取同情,将“记录生活”全然变成“编造生活”。这种行为不仅让真实且有价值的新闻埋没,更消费了大众的善良,打击大众的关爱他人的爱心。长此以往,消磨人与人之间的共情能力和同理心,让大众失去社会认同感,使这个美好的社会丢失一些温柔和温暖。

  《狼来了》的童话大家都十分了解,故事中的村民们被淘气的小男孩多次欺骗,最终选择不再相信小男孩。当狼群真正出现时,村民们没有再去救小男孩。那么,村民们是没有同情心和善良的人吗?很显然,并不是。他们只是因为被欺骗的次数多了就选择不再相信。但童话是童话,现实则不同。我们的确会经历许多“狼来了”的欺骗,但我们不能因为遇见他们而丢失我们的本心,从而忽略了身边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社会需要同情心,但不等于只要用同情心做挡箭牌就可以胡编乱造,为所欲为。那些为流量博眼球的短视频即使能通过平台的审核,也躲不过舆论监督和群众的火眼金睛。当然,除了靠博主的自觉和平台的监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让这些别有用心“表演者”彻底落幕。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别让“狼来了”的谎言消磨我们的同情心

2021-10-26 06:46 来源:红网 王蔚

  23日,微信视频号“吕先生凉山行”发布了一则“叔叔只能这样了”的视频。视频中四川凉山州美姑县一孩子站立在破旧的房屋面前,说自己无父无母,实在太贫穷,只能帮邻居干活并照顾抚养妹妹弟弟,该视频很快获得转发和点赞10万+、评论3.5万+。当地政府和公安机关迅速展开实地调查,发现该视频是发布者为博眼球故意弄脏孩子的脸,让孩子编造身世卖惨,并给孩子“奖励”,视频内容与事实严重不符。公安机关已依法传唤视频拍摄人吕某,要求其公开道歉,删除相关虚假视频。(10月25日 央视网)

  男子为了流量拍摄虚假视频博眼球,哄骗孩子撒谎卖惨。这件事情不仅给孩子及家人造成一定的生活困扰,而且影响孩子正常的成长。男子利用未成年人分辨是非对错能力薄弱的弱点,给未成年人灌输用卖惨装穷就能获取奖励的错误思想,引导未成年人偏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污染了孩子纯洁的心灵,逾越了道德和法律的红线。

  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某短视频团队为了带货,哄骗女孩哭穷卖惨,甚至用滴眼药水,掐胳膊制造流泪博取同情。“水泥妹”张方方谎称自己扛水泥赚钱为癌症丈夫治病,通过直播打赏获取巨额收入。这样精心设计的悲惨人设,这些为了牟利的骗局,不仅抹黑了社会底层人民的形象,伤害了大众感情,而且污染了网络环境,滋长了社会负能量。

  这些谎言被曝光之后,无数网友们纷纷吐槽,“我都已经信了,看了新闻才知道是假的。”“这样的事还少吗?”“骗走我好多眼泪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同情心泛滥”成为一个贬义词,意思是指一些人心太软,容易轻易为一些事情动恻隐之心。我也常常听到别人说,“收起你的同情心,我不需要你的可怜。”不知不觉中,这个社会似乎抛弃了同情和怜悯,选择了冷漠和理性。但究竟是什么让大家收起自己的同情心和善良的呢?这与短视频和直播带货的盛行有一定的联系。

  短视频的生命力在于真实,人民利用短视频记录美好生活,传递社会正能量。但许多网红博主盲目追求流量,编排悲情故事博取同情,将“记录生活”全然变成“编造生活”。这种行为不仅让真实且有价值的新闻埋没,更消费了大众的善良,打击大众的关爱他人的爱心。长此以往,消磨人与人之间的共情能力和同理心,让大众失去社会认同感,使这个美好的社会丢失一些温柔和温暖。

  《狼来了》的童话大家都十分了解,故事中的村民们被淘气的小男孩多次欺骗,最终选择不再相信小男孩。当狼群真正出现时,村民们没有再去救小男孩。那么,村民们是没有同情心和善良的人吗?很显然,并不是。他们只是因为被欺骗的次数多了就选择不再相信。但童话是童话,现实则不同。我们的确会经历许多“狼来了”的欺骗,但我们不能因为遇见他们而丢失我们的本心,从而忽略了身边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社会需要同情心,但不等于只要用同情心做挡箭牌就可以胡编乱造,为所欲为。那些为流量博眼球的短视频即使能通过平台的审核,也躲不过舆论监督和群众的火眼金睛。当然,除了靠博主的自觉和平台的监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让这些别有用心“表演者”彻底落幕。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