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对卖惨短视频要露面就打

2021年10月26日 06:52   来源:南方日报   静子

  近日,一则标签为“做梦都想不到,孩子想要化肥”的所谓正能量短视频引发全网同情:画面中的凉山儿童蓬头垢面、衣服脏乱不堪,讲述着“父母双亡、一个人帮邻居干活来养活弟弟妹妹们”的悲惨境遇。24日,“凉山公安”发文称“为博眼球摆拍虚假贫困视频,视频博主被依法传唤”。

  从“滞销大爷”照片被滥用,到哄骗、掐哭凉山小女孩带货,再到如今凉山小男孩穷到“想要化肥”,卖惨套路迭出、一路狂奔,不断刷新人们的防骗认知。回看造假短视频背后的“黑手”,无良博主紧盯老弱幼残,利用公众同情心大演苦情戏,从而达致直播带货的真实目的。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达8.73亿,占网民整体的88.3%,用户平均每天花2小时看短视频。在快捷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庞大的短视频用户群体蕴含着无尽的商业潜能。一些视频博主闻“利”而动,大打卖惨牌,利用宝贵的同情心变现。与动辄几十甚至上百万的不法收益相比,无良博主的所得惩罚似乎微不足道。以此次事件为例,视频博主吕某仅需动动手指删除虚假视频并公开道歉。此外,一些博主的惯常操作则是换个平台、改个昵称继续卖惨带货。

  卖惨带货易,修复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裂痕却面临诸多困难。其一,被“黑”的地区如何改变虚假短视频向人们传递的贫困形象。大山深处的村庄通常是理想拍摄地,那些取一隅、观一人、编一剧情的虚假贫困视频,凭借强烈的视觉冲击得以迅速“出圈”,有形无形固化了人们的刻板印象、掩盖了扶贫者的辛勤付出。其二,因虚假短视频而引发的社会信任危机如何破解。宝贵的同情心弥足珍贵,一旦人们意识到其被利用,很有可能会萌生对所见所闻的严重怀疑,形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心态。

  对卖惨短视频要露面就打,让造假者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是应有之义。归根到底,违法成本低是虚假短视频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不良博主得以畅行多家网络平台的关键所在。有关部门有必要强化监管,提高违法成本,加大处罚力度,以重典守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短视频平台更应压实主体责任,加强内容审核,对违规不良内容实现精准预警和及时阻断,畅通公众投诉与多平台合作渠道,实现违法主播信息的共享,以违法行为处置公示制度警示那些不良主播们。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对卖惨短视频要露面就打

2021-10-26 06:52 来源:南方日报 静子

  近日,一则标签为“做梦都想不到,孩子想要化肥”的所谓正能量短视频引发全网同情:画面中的凉山儿童蓬头垢面、衣服脏乱不堪,讲述着“父母双亡、一个人帮邻居干活来养活弟弟妹妹们”的悲惨境遇。24日,“凉山公安”发文称“为博眼球摆拍虚假贫困视频,视频博主被依法传唤”。

  从“滞销大爷”照片被滥用,到哄骗、掐哭凉山小女孩带货,再到如今凉山小男孩穷到“想要化肥”,卖惨套路迭出、一路狂奔,不断刷新人们的防骗认知。回看造假短视频背后的“黑手”,无良博主紧盯老弱幼残,利用公众同情心大演苦情戏,从而达致直播带货的真实目的。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达8.73亿,占网民整体的88.3%,用户平均每天花2小时看短视频。在快捷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庞大的短视频用户群体蕴含着无尽的商业潜能。一些视频博主闻“利”而动,大打卖惨牌,利用宝贵的同情心变现。与动辄几十甚至上百万的不法收益相比,无良博主的所得惩罚似乎微不足道。以此次事件为例,视频博主吕某仅需动动手指删除虚假视频并公开道歉。此外,一些博主的惯常操作则是换个平台、改个昵称继续卖惨带货。

  卖惨带货易,修复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裂痕却面临诸多困难。其一,被“黑”的地区如何改变虚假短视频向人们传递的贫困形象。大山深处的村庄通常是理想拍摄地,那些取一隅、观一人、编一剧情的虚假贫困视频,凭借强烈的视觉冲击得以迅速“出圈”,有形无形固化了人们的刻板印象、掩盖了扶贫者的辛勤付出。其二,因虚假短视频而引发的社会信任危机如何破解。宝贵的同情心弥足珍贵,一旦人们意识到其被利用,很有可能会萌生对所见所闻的严重怀疑,形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心态。

  对卖惨短视频要露面就打,让造假者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是应有之义。归根到底,违法成本低是虚假短视频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不良博主得以畅行多家网络平台的关键所在。有关部门有必要强化监管,提高违法成本,加大处罚力度,以重典守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短视频平台更应压实主体责任,加强内容审核,对违规不良内容实现精准预警和及时阻断,畅通公众投诉与多平台合作渠道,实现违法主播信息的共享,以违法行为处置公示制度警示那些不良主播们。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