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帮忙经济”值得我们为之喝彩。在吃之外,人们有了更多的消费选择,生活也就有了更多可能。当消费场景从线下向线上延伸,消费对象从实物向服务转变,消费体验从大众化向个性化提升,市场已然打开新的蓝海。
人们常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经典电影《顽主》里,张国立、葛优和梁天三人开办了一家“替人排忧、替人解难、替人受过”的“3T公司”。如今,这个想法在互联网时代孕育出“新风尚”,形成了一股“帮忙经济”热潮。除了快递、闪送和代驾,还有帮忙遛狗、帮忙排队挂号、帮忙做饭、帮忙做决定……这一行是“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着实解决了不少人的燃眉之急。
这些服务项目针对的大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小问题,问题虽小,但有时解决起来还真棘手。一方面,“人情债”难还,很多人开口求人帮忙时总得多掂量一下;另一方面,大家现在都注重隐私,未必能找到可靠的人并有时间来“搭把手”。在这样的场景下,用钱来解决问题既省事又省心。可以说,“帮忙经济”正是精准对接了人们现实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服务需求,而正是因为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飞速发展,才能实现这样精准的供需匹配。
“帮忙经济”值得我们为之喝彩。在吃之外,人们有了更多的消费选择,生活也就有了更多可能。当消费场景从线下向线上延伸,消费对象从实物向服务转变,消费体验从大众化向个性化提升,市场已然打开新的蓝海。伴随着供给大幅提升与内需持续旺盛的良性互动,微观生活不断改善,宏观经济稳步发展。更重要的是,4亿多人的中等收入群体、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为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众,不断进行着从“0到1”的技术创新、从“1到N”的场景应用,这不仅为百姓生活增添色彩,更助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当然,与很多“新业态”一样,“帮忙经济”也要经历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比如,“帮忙骂人”这种明显违背公序良俗的事情就不应该出现在平台上供消费者选择;又如,代写论文、代人考试、代人刷单等项目都涉嫌违法,需要监管部门“该出手就出手”。另外,消费者在购买“帮忙服务”时,自己心里得“有杆秤”,对于可以帮忙的项目,买卖双方需要签订合同,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消费者也应事先对服务提供方进行一定考察,确认其服务资质和业务能力等情况。
对“新业态”监管还需要再多啰嗦几句。包容与审慎并重,应是新业态的监管定位。强调包容,是因为老办法未必能“对症”新业态,也是因为创新潜力尚未充分释放,对新业态要适当给予比传统行业更高的包容度;强调审慎,则因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创新不是随心所欲的借口。相关各方都应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要通过努力、规范、协作,促进“帮忙经济”实现“帮忙不越界”。
《顽主》有一个荒诞的结尾,“3T公司”尽管贴出了停业的通知,但门口依然排起了长龙。其实,不论时代如何变化,发展的引擎一旦点燃,便会不断拓展人们想象力的边界。由此不难理解,小康的内涵,就在百姓不断改善的衣食住行中,也在消费市场持续升级的美好生活里。(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期待“帮忙经济”为美好生活添砖加瓦
代写简历不能代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