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青年报》教育科学部向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意向。该调查问卷共收到有效问卷26596份,问卷结果显示,超过六成的受访职业院校学生不愿选择当“蓝领”。多位职业院校教师发现,“去工厂化”“去基层化”的就业趋势愈加明显,新兴的电商类岗位受到职业院校学生追捧。(10月11日《中国青年报》)
职业院校学生普遍不愿当“蓝领”,其实不是本次媒体调查得出的新结论,而是长期存在的老现象。参加过校园招聘会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记忆:学生在互联网等大公司的招聘台前排着长长的队,而在制造业等企业招聘台前应聘的却寥寥无几。从我们身边来看,毕业后未选择进入工厂、工地、车间等一线基层岗位的职业院校学生大有人在,他们普遍喜欢新颖的、光鲜亮丽的工作岗位。
那么,职业院校学生为何不太青睐“蓝领”?有学生认为,在一线基层岗位工作枯燥单一,比如整天只能跟一群“哑巴”机器打交道,交友圈子太窄;有学生认为,制造业等基层工作环境差、工资低且前景不好,可能会把自己一辈子的锐气都磨没了,躲在那个地方熬年头,只会感受到安稳;还有学生觉得,工厂、工地、车间等的工作劳动强度大,却很难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
无论哪种原因都表明“蓝领”对职校生的吸引力都不够。就像当初职业教育对这些学生的吸引力不够一样——“一流学生进重点,二流学生上大本,三流学生进职专”的说法就道出职业教育的尴尬,职业院校只是一些学生作为考不上本科院校的“备胎”之选;毕业后面临就业选择,他们也就将“蓝领”作为“备胎”。说穿了,不仅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不高,“蓝领”的社会地位也低。
要破解职校生不愿当“蓝领”,除了彻底扭转职业教育的社会偏见——近年来我国已将部分职业院校升为本科,提升办学质量,以吸引学生报考;还要大力提升“蓝领”的工作待遇和社会地位,加快基层岗位转型升级,改善就业环境,使“蓝领”拥有上升通道。虽然有的“蓝领”已端上“金饭碗”,但绝大多数的待遇不尽如人意,宁做“小白领”不做“大蓝领”,需从总体上提升这一切。
职业院校也要为改变学生不愿当“蓝领”努力。一方面,要配齐师资力量,加强资源投入,让人才培养回归技术培养,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和创造力,为社会培养大量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当学生所受的职业教育务实致用,毕业后选择离开的应该会少一些。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对职业和技术的热爱,有兴趣才会钻研,成为高技能人才。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全社会都应为制造强国的发展提供技工力量。有论者说得好,一个职业分工合理的社会,不仅需要学术型人才,更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一位“大国工匠”打了个比方:好比社会是一台精密的仪器,如果每个零件都正常运转,机器的性能就会稳定;但如果只有极个别的运转好,有的零件不停更换,那机器就做不到高效运转。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