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洗脑敛财的心灵培训班为何难根除?

2021年08月25日 14:48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养生、女德、星座、心灵……一个个道貌岸然,看似都在普渡众生,但实际上,心里全是生意,洗脑敛财的本质一以贯之。法治社会里,“心灵培训”并非法外之地。顽疾再难根除,也必须根除。

  死灰又复燃了!“跟着‘导师’能连接宇宙‘能量’,家庭、事业会一帆风顺”,“不吃药、不打针,病就能治好”……近日,这些神乎其神的宣传,频频出现在“心灵成长”培训班上。若往前推五年,它也可以叫“创造丰盛”,吸收会员逾万名,有人被骗上千万元。而他们都奉若神明的“导师”——张馨月,早已移居海外。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些年,此类培训班,媒体曝光了不少,可它们却总是换了名字,改了面目,又卷土重来。养生、女德、星座、心灵……一个个道貌岸然,看似都在普渡众生,但实际上,心里全是生意,洗脑敛财的本质一以贯之。它们的“门槛费”从数万元到数百万元不等,一阶觉醒,二阶领袖,三阶使命,似乎交钱越多,人生就越辉煌,实则是一种“精神传销”。

  据报道,参加心灵培训的多是一些企业管理者和白领,仅仅几天的课程就能让他们大幅改变,并再去发展新学员。按理说,这些人属于精英人群,应该对伪科学有一定的辨析能力,可为什么还会深陷其中呢?

  主要是骗子找点找得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精英人群在光鲜背后,往往面临更多的焦虑、失眠等心理问题。消烦解忧,是每个人都有的需求。但寻常的解决之道,是水滴石穿式的。想实现财富自由,就去规划自己的创富之路,不断试错,百折不挠;想成为顶级专家,就要遵循“1万个钟头定律”,踏踏实实去努力。但总有人在面临瓶颈时,渴望寻求外力赋能,从而走上捷径,更快实现突破,取得更大的成功。于是,骗子便乘虚而入,给予所谓的爱和鼓励,让受训者放下心理防备,继而画出“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大饼,诱使人们付出高昂学费。

  此外,这些培训多在集体密闭的场合里进行,会产生一种“乌合之众”的心理效应。即个体独处时,容易保持理性,但处于比较狂热的集体中时,则会产生从众心理,表现出盲目、冲动等特点。电影《浪潮》就清晰地呈现了个体如何被集体所异化的过程。短短三天,班里的学生便对自己的组织高度认同,亢奋而激进,并排斥异己者。可以说,心灵培训班深谙此道,它们打着“心灵培训”“领导力培训”“灵修”等旗号,采取心理暗示、催眠洗脑等精神控制手段,营造出一个个虚幻的美丽新世界,让学员逐渐对培训小圈子产生依赖,最终在集体的压力中沦陷。

  这类培训班坑民久矣,强化治理已时不我待。但是它们又比较隐蔽,一般培训的过程和内容都高度保密,学员被要求承诺绝不向外人透露学习内容。因此,公众很难了解其内部的真实情形,对其是否存在违规违法行为难以掌握,这给监管带来了难度。

  法治社会里,“心灵培训”并非法外之地。顽疾再难根除,也必须根除。一方面,公众要提升科学素养,增强识别洗脑敛财术的能力,别相信天上会掉“馅饼”,因为这很可能是“陷阱”,就算需要心理辅导,也要找正规机构。另一方面,监管部门要持之以恒地对此类培训依法严厉打击,同时注意创新监管方式,多渠道治理,发现一个严惩一个,以儆效尤。(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彻底铲除诈骗式培训赖以生存的土壤

     过度包装的“心灵课程”,是高质量还是“割韭菜”?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经评论:洗脑敛财的心灵培训班为何难根除?

2021-08-25 14:48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养生、女德、星座、心灵……一个个道貌岸然,看似都在普渡众生,但实际上,心里全是生意,洗脑敛财的本质一以贯之。法治社会里,“心灵培训”并非法外之地。顽疾再难根除,也必须根除。

  死灰又复燃了!“跟着‘导师’能连接宇宙‘能量’,家庭、事业会一帆风顺”,“不吃药、不打针,病就能治好”……近日,这些神乎其神的宣传,频频出现在“心灵成长”培训班上。若往前推五年,它也可以叫“创造丰盛”,吸收会员逾万名,有人被骗上千万元。而他们都奉若神明的“导师”——张馨月,早已移居海外。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些年,此类培训班,媒体曝光了不少,可它们却总是换了名字,改了面目,又卷土重来。养生、女德、星座、心灵……一个个道貌岸然,看似都在普渡众生,但实际上,心里全是生意,洗脑敛财的本质一以贯之。它们的“门槛费”从数万元到数百万元不等,一阶觉醒,二阶领袖,三阶使命,似乎交钱越多,人生就越辉煌,实则是一种“精神传销”。

  据报道,参加心灵培训的多是一些企业管理者和白领,仅仅几天的课程就能让他们大幅改变,并再去发展新学员。按理说,这些人属于精英人群,应该对伪科学有一定的辨析能力,可为什么还会深陷其中呢?

  主要是骗子找点找得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精英人群在光鲜背后,往往面临更多的焦虑、失眠等心理问题。消烦解忧,是每个人都有的需求。但寻常的解决之道,是水滴石穿式的。想实现财富自由,就去规划自己的创富之路,不断试错,百折不挠;想成为顶级专家,就要遵循“1万个钟头定律”,踏踏实实去努力。但总有人在面临瓶颈时,渴望寻求外力赋能,从而走上捷径,更快实现突破,取得更大的成功。于是,骗子便乘虚而入,给予所谓的爱和鼓励,让受训者放下心理防备,继而画出“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大饼,诱使人们付出高昂学费。

  此外,这些培训多在集体密闭的场合里进行,会产生一种“乌合之众”的心理效应。即个体独处时,容易保持理性,但处于比较狂热的集体中时,则会产生从众心理,表现出盲目、冲动等特点。电影《浪潮》就清晰地呈现了个体如何被集体所异化的过程。短短三天,班里的学生便对自己的组织高度认同,亢奋而激进,并排斥异己者。可以说,心灵培训班深谙此道,它们打着“心灵培训”“领导力培训”“灵修”等旗号,采取心理暗示、催眠洗脑等精神控制手段,营造出一个个虚幻的美丽新世界,让学员逐渐对培训小圈子产生依赖,最终在集体的压力中沦陷。

  这类培训班坑民久矣,强化治理已时不我待。但是它们又比较隐蔽,一般培训的过程和内容都高度保密,学员被要求承诺绝不向外人透露学习内容。因此,公众很难了解其内部的真实情形,对其是否存在违规违法行为难以掌握,这给监管带来了难度。

  法治社会里,“心灵培训”并非法外之地。顽疾再难根除,也必须根除。一方面,公众要提升科学素养,增强识别洗脑敛财术的能力,别相信天上会掉“馅饼”,因为这很可能是“陷阱”,就算需要心理辅导,也要找正规机构。另一方面,监管部门要持之以恒地对此类培训依法严厉打击,同时注意创新监管方式,多渠道治理,发现一个严惩一个,以儆效尤。(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彻底铲除诈骗式培训赖以生存的土壤

     过度包装的“心灵课程”,是高质量还是“割韭菜”?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